周倩倩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鎮中心小學,山東 濟南 271110)
小學階段是音樂欣賞與音樂體驗能力形成的基礎階段,小學音樂教學更重視學生音樂基礎能力的培養,體態律動是眾多教學方式中比較能夠激發學生音樂興趣、提升音樂素養的有效方式,可以推廣應用。
在運用體態律動這種教學方式時,要重視實踐體驗,利用生活中的聲音節奏,例如在講解聲音的速度和間斷時,可以用小狗跑步和蝸牛爬行來進行形象講解,便于學生進行理解。此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主要通過語言動作和打擊樂器進行練習音樂的節奏感。要讓學生理解體態律動的內涵及實踐的意義,讓學生盡量配合老師,訓練自己感知音樂節拍韻律的能力。
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將打擊樂器與體態律動相結合,鼓勵學生運用多樣打擊樂器為歌曲進行伴奏。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例如,兩個瓶子、兩支鉛筆的組合,就可以成為簡單的、而有創意的課堂打擊樂器,通過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融入到音樂學習的氛圍中來,有利于學生記憶節奏。教師在課堂上結合音樂教材可以搭配手風琴、架子鼓、口琴、鋼琴等不同樂器進行伴奏,讓學生感受不同樂器的韻律與節拍魅力。在學生聽完每種樂器伴奏后,可以讓學生用手敲打課桌或者拍雙手模仿這些樂器演奏出來的不同節拍,體驗音樂節奏。
除此之外,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性強,想象力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體態律動。具體來說,在課堂上以踏步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從容穩健節奏。
音樂的節奏和音調都關系著音樂情感的表達,因此,除了把握好音樂的節奏外,掌握好音樂的音調也是音樂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通過進行體態律動利用肌肉記憶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音樂音調的教學效果。音調與節奏的不同之處在于,節奏是可以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到的,學生感知的接受程度比較好高,把握也比較容易,而音調的感知是憑借自身的音感進行的,因此,仍然需要結合音樂的節奏進行感知音樂的音調。因此,或許那種僅憑借敲打單一音階的方式進行教授音調的方式需要進行一些轉變。這種方式利于記憶音樂音調,但最好是要反復長期堅持訓練,教師要把握好教學進度、訓練內容。
比如說,在節拍教學課程中,教師通過拍手并輔以擬聲詞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在第四弱拍時,強拍向下拍兩只手,次強拍向下拍一只手,引導學生一同進行拍手,通過反復的模擬訓練,讓學生自主進行拍手的節奏尋找,通過以肢體的下移引導學生適當降低音調,通過單雙手的變化和向上向下拍手的變化,引導學生記憶拍子的強弱和數量。
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一般只有聽覺器官在進行感知,但是,如果融入體態律動的話則能起到不一樣的效果,例如,感受音樂背景氛圍和人物情緒,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音樂到理性認識音樂。由于小學生在學習時,好動性比較強,欣賞音樂時可能會分心,因此,結合體態律動的方式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也可以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對話。欣賞音樂不只是用耳朵聽音樂的聲音,還要調動全身各個感官去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與音樂的作者產生共鳴。應用體態律動去欣賞音樂,能夠上學生的大腦、內心、神經系統、聽覺系統等充分的調動起來,協調配合,更深層次的去理解音樂的靈魂。
例如,在欣賞土耳其進行曲時,運用體態律動模擬彈鋼琴的動作,在高音快速的時候,教師可采用加快手部動作和提高手部位置的方式指導學生將身體動作更加活躍一些,在聽到低音節奏稍緩的時候,教師可采用放慢手部動作和降低手部位置的方式引導學生放緩動作稍微自然放松,這種結合音樂創作樂器的模擬動作,更有利于學生與音樂創作者對話,感受創作者的心情變化。與打擊樂器的教學方式不同,這些欣賞音樂時動作的幅度不需要很大,只需要達到體會出節奏的快慢和音調的變化的程度即可。
除了以上的有效教學策略外,在體態律動的運用到教學時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才能將體態律動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教師教學中要積極發現體態律動教學中存有的突出問題,及時幫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體態律動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方式,需要結合講解音樂知識,理解課本內容進行適當的體態律動。在教學中不光要用“口頭講授”的方式,還要積極配合其它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上,要多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親自實踐體驗比教師講授一節課成效要高,并引導學生多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們在學過體態律動后自己創造音樂、表達音樂之美。再次,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以外強化體態律動的運用,多想、多做。如果教師再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與體驗能力,采取不同的體態律動方法去教學,效果將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體態律動教學需要綜合考慮音樂的特性和小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具體安排,由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作用非常大,教師要科學恰當地不斷總結和探索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方法。當前,轉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是作為音樂教師首先要做的,教師需要結合音樂本身進行設計體態律動的形式,才能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