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妮妮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校本課程”是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教研教改領域涌現的一個熱點問題,也為教學改革的推進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向。顧名思義,所謂“校本課程”就是以學校實際情況和需求作為根本旨歸而采取的課程開發與管理模式。從上面提出的這個定義來看,校本課程并非簡單的開設一門課,而是一種課程開發模式,同時也是課程管理模式。此類課程開發與管理模式,體現了“以校為本”的原則與規律,適用于一所學校內所有具體課程的開發、管理和評價。這就是校本課程概念的核心要義。因此,本文贊同鄭金洲教授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即“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而北京師范大學徐玉珍教授則更注重于從學校自身課程與國家、地方課程之關系的角度,來界定校本課程的概念:“狹義的校本課程開發包括校本化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課程選擇、修訂、改編,也包括對國家預留課程空間的全新的開發。”
所以,結合上述兩位學者對于校本課程給出的定義,在這里可以對校本課程的功能與特點進行如下剖析:其一,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和內在需求而制定,所以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其二,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包括兩條途徑:一是根據本校教學實際需求,對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課程進行校本化的改造。二是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根據本校教學實際情況重新開發全新的課程;其三,校本課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具有普適性。這是因為,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學校面臨著相似的自然及社會人文環境和生源素質,所以其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也是非常相似的。那么,其中某一所學校成功開發的校本課程,也極有可能適用于其它同類學校。這就是校本課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具有普適性的原因所在。
苗族民間舞蹈既是湘西地區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本地區民俗文化歷史的見證者與承載者,在湘西苗族人民族歷史文化教學和研究方面具備活化石般的意義。有鑒于此,湘西地區的學校開發苗族民間舞蹈校本課程,就具備深遠的歷史文化傳承意義的。這是因為:
其一,開發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可以促進此類舞蹈藝術的活態傳承。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日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與熱議的話題。所謂活態傳承,實際是指在具體的自然及社會人文環境中傳承非遺藝術,從而保障其本原的藝術精神和風貌。而湘西地區的學校本來就處在苗族民間舞賴以起源、演變并得以傳承的自然及人文環境當中,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必然會反映與苗族民間舞相關的文化環境因素,其管理和評價模式也會相應地反映維系苗族民間舞民俗文化環境的一些本質性的要求。所以,在湘西地區的校園內開發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接觸苗族民間舞蹈藝術本身,而且有望促成這種舞蹈藝術的教學活動反映出民俗文化環境的一些本質特征。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能夠得以在貼近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環境中來學習舞蹈藝術,當然也就有利于實現苗族非遺民間舞的活態傳承了。
其二,開發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能夠為湘西地區學校的音樂舞蹈教學改革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和探索方向。校本課程的開發一般遵循民主決策、民主評議、集約管理和多元評價的原則來展開。在湘西地區的校園內開發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就有望將學校領導、音樂教師、體育教師、班主任、苗族民間舞傳承藝人、地區音樂舞蹈教育專家,乃至苗族文藝院團骨干演員甚至是學生代表等各類相關人員都發展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主體。這樣,借苗族民間舞蹈校本課程開發之東風,就能將民主化、多元化、集約性等現代課程開發原則引入到湘西學校的音樂舞蹈類課程建設機制當中,為此類課程教學機制的創新、改革積累寶貴的初始經驗,進而從這個意義上推動本地區學校音樂舞蹈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其三,開發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能夠優化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藝術修養。如前文所述,苗族民間舞是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承載者。而湘西地區學校的大量生源又都是苗族孩子。那么,融入了本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因素的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就有望以肢體藝術的具象方式把本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常識傳遞給學生,并自然而然地內化為其集體無意識性的心理結構之一部分。這樣,借助苗族民間舞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的過程,就有望深化學生對于本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認知程度,增強其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從而在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綜合性文化藝術修養的同時,也生動地達成增強湘西苗族文化親和力與凝聚力之目的。
總而言之,湘西地區苗族民間舞蹈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需要廣大教學工作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經驗的總結,為苗族民間舞蹈與教學課堂的深度融合探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并且能夠在二者的互相促進發展中,借助更多優秀的教學方法,來挖掘和展現苗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使苗族民間舞蹈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