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隨著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人們的音樂審美理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音樂創作不再是僅僅圍繞生活場景,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之前我們評價音樂作品時,喜歡用“好不好聽”來評價音樂作品,現在人們普遍喜歡用“有沒有感染力和情感共鳴”來評價一個音樂作品,由此可見我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在提高。
對于十幾歲的少年來說,受生活閱歷和音樂知識儲備的影響,音樂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他們急需一個鑒賞音樂的導師,帶領他們更科學、更全面地鑒賞音樂。筆者作為一線的中學音樂教師,結合當下學生的音樂鑒賞教育,提出了自己一些淺薄看法。
我國美學體系從20世紀80年代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由單一的板塊結構轉向了系統整合的美學體系,審美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但是,我國的審美體系依然存在問題,例如審美理念和歷史走向、歷史展望的結合還不夠深入。
袁鼎生教授結合前輩的美學研究成果,在21世紀提出了審美生態學,提出了要把審美的主客體之間相互依存關系進行研究。審美生態學倡導的是美是主客體審美潛能的外在表現;審美場是審美主客體共同營造的審美生態圈;所謂的美感是主客體審美意象的集中表現;它還倡導要把審美研究深入到審美場的內部,挖掘主客體的審美張力,把審美研究和歷史發展規律結合在一起。審美生態學更注重對主客體審美規律的研究,對審美主客體的形式、意境、情感色彩進行研究,豐富了審美研究的方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審美體系,促進了我國的藝術事業發展。
音樂作品是由一個個的音符交織而成,通過節奏變化、音調的起承轉合、音色的變化、器樂演奏等方式,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我們在鑒賞音樂作品時,首先要細化音樂鑒賞元素。首先從最明顯的旋律上進行鑒賞,這樣可以從旋律變化上,整體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聽音樂的人更容易進入情境,鑒賞的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例如我們在傾聽一些舞曲時,例如《藍色的探戈》是典型的舞蹈管弦樂,它的旋律主要是二拍子或者四拍子,強調節奏的切分,整體情調比較哀傷;《溜冰圓舞曲》,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圓舞曲旋律的歡快,旋律輕盈優雅,這首舞曲帶有鮮明的歐洲文藝氣息,旋律流暢熱情,節奏感明顯,第一排的重音尤為突出,讓人聽了就有一種蠢蠢欲動的舞蹈渴望,這就是舞曲音樂的魅力。我們在帶領學生鑒賞音樂作品時,更多的是喚醒學生對音樂的認同感,感受音樂作品旋律的變幻,或輕松明快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或是哀怨沉郁營造出一種憂郁的氛圍。鑒賞音樂作品首先要從鑒賞旋律開始,把握創作者的情感基調,激發我們的情感共鳴。
音樂是一種自帶情感的語言,受個人情感經歷、生活閱歷、音樂素養的限制,我們每一個在鑒賞同一個音樂作品時,往往會鑒賞出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我們在聆聽歌曲《愛我中華》時,從歌詞、旋律中可以鑒賞出濃郁的愛國情感,歌唱的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融合的歡快場景,節奏歡快明朗,歌詞朗朗上口,例如中間反復重復的歌詞“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新時期我國音樂創作的杰出音樂作品,第一段我們可以從歡快的節奏,流暢清新的旋律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歡快氣氛;第二段具有民族特色的襯詞,讓我們感受到了少數民族歡欣鼓舞的心情;最后一段是心聲的合奏,表達了濃烈的愛國情懷。我們在帶領學習者鑒賞音樂作品時,要引導他們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要和音樂作品產生情感上共鳴,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美。
初中階段的音樂作品鑒賞方法要面向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音樂教師要帶領學習者鑒賞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帶領學生走入音樂的世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