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聆聽能力是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關鍵所在。聆聽也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沉淀的過程,音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持之以恒地聆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才能開闊自己的視野,對音樂形成科學、客觀的認知,逐漸發現不同音樂作品中的美,并形成較高的音樂欣賞能力,逐漸形成獨特的理解。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說,音樂欣賞并不只局限在音樂作品本身,而是包含著體現在音樂作品中又超越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因此,通過大量的聆聽,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視野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僅有利于提高對個體對于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還能夠通過各種不同音樂作品之間的比較,對其形成更加精確深入的理解。我們應當善于發現和欣賞各種各樣的音樂資源,領會不同的音樂藝術文化,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
《毛詩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在音樂伴奏下,通過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的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可以說,舞蹈是對音樂作品內涵的另一種展現形式。現代舞蹈的種類繁多,但無論哪一種類型,民族舞、街舞、舞劇等,舞蹈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以音樂為基礎的。舞蹈動作的設計以音樂情感為基調,音樂與舞蹈總是相伴而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舞蹈也是深入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的有效途徑。欣賞者在賞析音樂作品的時候,可通過網絡搜索對應的舞蹈視頻,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欣賞。一方面,欣賞者可學習對應的舞蹈,通過聽覺與身體的協調運動來強化對音樂作品的認知;另一方面,欣賞者也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來自主設計舞蹈動作,展示內心對于音樂作品的獨特理解。
音樂作為一門用聲音表達情感的藝術,帶有濃厚的感性色彩,但也包含大量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習并掌握扎實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是欣賞、創作音樂所必需的前提。要提高音樂作品欣賞能力,可以從識譜、歌唱、器樂演奏以及聽辨等能力著手,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從而更好地分析和品味音樂,提升自我音樂美感。首先,可通過閱讀專業的音樂知識書籍,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初步了解音樂欣賞的要點;其次,可觀看多元化的音樂電影,電影中音樂的旋律、風格、節奏等都是和故事情節、情感緊密貼合的,并且音樂的制作水平普遍較高,有利于促進音樂審美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加強對中外音樂歷史發展的學習,了解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下的音樂文化,以便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欣賞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的形成是一種審美創造的活動。反過來說,人的音樂審美水平的提高,也要從音樂創作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包括作曲者的經歷、性格和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等。在充分了解音樂作品創作過程的基礎上來反復聆聽,分析作曲者怎樣運用節奏、旋律、和聲來表現不同的情感,嘗試跟隨音樂作品走入作曲者的內心世界,與作曲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一同感受音樂作品中的喜怒哀樂,這樣能夠使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有一個明確的探索方向,對于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作曲家在作曲方法上的選擇會對音樂的結構、形式等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有些音樂作品也會受到作曲家性格、思維方式以及審美傾向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要注重從創作的角度出發,從而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和解讀音樂作品。
音樂欣賞是指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聽覺或者其他輔助手段來感受音樂的內涵,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是一種審美性質的活動。音樂欣賞活動就是要對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以獲得音樂興趣、審美能力、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與提升。音樂欣賞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一定的學習逐漸形成的。特別是對于純音樂類型的作品,如果沒有足夠的音樂素養,那么賞析起來就會十分困難。因此,我們要重視音樂欣賞這一過程,通過聆聽多種音樂作品、感受音樂律動、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術、研究音樂作品創作背景等,真正實現音樂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