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這部電影緊緊抓住了我。這是我第二次觀看這部影片。第一次是電影剛剛上映,內心孤寂的我無比向往劇中諾亞和艾麗的愛情。時隔八九年,我依然記得這部電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深刻而真摯的愛情,依然記得那句經典臺詞:最好的愛情,能喚醒靈魂。過了這么久,突然想看看愛情原來的樣子,于是再次觀賞這部電影,除了隨劇情而心痛、歡欣、感慨外,我似乎還得到了新的啟示。
影片開頭,是諾亞的獨白——他即將去探望艾麗——這時他已經垂垂老矣,但是每次見面他仍然那么莊重地整理衣裳和臉容。
“我并無特別之處,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有著平凡的思想,過著平凡的一生,世上沒有為我而建的紀念碑,我的名字也很快會被遺忘。但在某個方面,我的成就比這世上任何人都要偉大——我全心全意地愛著另一個人——對我來說,那樣就足夠了。”
是的,如果他或者艾麗,擁有全世界,卻唯獨沒有擁有彼此,沒有彼此朝夕相處的陪伴,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他們兩個就是彼此的靈魂伴侶吧,因為他們是那么好地鑲嵌進了彼此的生命,照耀了彼此的生命。他們深刻地了解對方。
電影用了兩條線來講這個故事。一條線是老年的諾亞每天去為老年癡呆并且已經不再認識自己的艾麗讀他們曾經的愛情故事。這故事寫在諾亞的日記本上。艾麗聽得專注而投入,因為故事本身就是那么引人入勝;另一條線就是年輕時的艾麗諾亞如何相識相戀相知,克服種種偏見走在一起。
艾麗的生活被安排好了,一切都按部就班又朝氣蓬勃的進行著:數學課、拉丁語課、網球課、舞蹈課、法語課、鋼琴課。她自己也認為自己很幸福,這也是我們絕大多數姑娘從小就引以為豪的日常生活——上課本身就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直到諾亞問她她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嗯?
你問我,我喜歡做什么?
什么?
我喜歡畫畫。
是么?
很多時候,我腦子里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但手上拿著畫筆的時候,世界好像都變安靜了。
是的,諾亞在幫助艾麗發現自己、找到自己。
這是一場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他是個農村男孩兒,而她來自城市。她擁有全世界,而他卻窮得叮當響。
艾麗的母親認為諾亞是垃圾。艾麗與她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你不能告訴我我應該愛誰。我愛他。
你才17歲,你不懂愛。
你就懂么?你從來不用我看諾亞的眼神看爸爸。你不碰他,不笑。不玩。你根本不懂什么是愛。
她母親并非沒有過那種純真的愛情,只是她妥協了,放棄了。她也曾愛過一個家境遠不如她的窮小子,他們試圖私奔。不過被警察攔了下來。于是她嫁給了一個富有的男人,他繼續留在小鎮靠體力過活。過年以后,她仍然會回到小鎮他做活的地方遠遠的坐在車里看幾眼他,想象一下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的話,會是怎樣的生活。雖然他早已經變得不是曾經的英氣逼人,她卻還是會淚流滿面。
所幸,艾麗不會有這樣回憶往事而悔恨的機會。她緊緊抓住了獨一無二的諾亞。不管她的母親怎么反對阻撓,不管眼下的未婚夫是多么的優秀。她克服了自己的所有恐懼,所有對世俗、對未來的恐懼,她堅定地追隨自己的心,她回到了他身邊。她回到了他的生命中,像一道焰火,發著光,像熱流一般涌進他的內心。
“最好的愛情,能喚醒靈魂,讓我們追求更多。它在我們心中播下火種,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平靜。你給我的正是這種愛。我也希望能一輩子給予你。”諾亞在信中寫道。
諾亞看艾利的眼神永遠是那么專注。如果可以一直擁有這樣的眼神,這樣的愛人,我愿意用所有的財富去換取。我曾經擁有過,不過我像艾麗的母親一樣自欺欺人,我丟棄了它。多么炫目多么高貴的眼神,多么耀眼多么質樸的眼神,多么深邃多么平靜的眼神,多么專注多么溫柔的眼神。擁有它,你就可以一直年輕。
無數的女人渴求這種永恒的愛情,然而很少有人想過除了美麗的容顏,女孩子還需要憑借什么才可以永久的擁有最好的愛情。
首先,女孩子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比如琴棋書畫,比如讀書求學。電影中的中艾麗,也是上了那么多的課才具備了優雅的氣質。這需要長久的堅持。并不是遇見愛情之后就可以戛然而止,你仍然要繼續學習,甚至要學習更好。正如魯迅在《傷逝》里所講,這是真的,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其次,女孩子在遇到愛情時,還應該問一問自己的心,自己喜歡的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這就是《大學》里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一定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如果你的選擇和父母的截然相反,不必驚慌失措,不用懷疑自己。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心,聽從自己的心。委曲求全的生活遠比你想象的要艱難得多,因為你并不是那么快樂——你的內心總是有一部分是虛空的,那里有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地方。
最后,愛情中的你也必須堅持做你自己。不要迷失了自己。女人要堅強獨立地撐起自己的一片天。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把自己的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熱愛家人,熱愛朋友,熱愛讀書。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永遠熱愛生活。
如果你已經做好了這一切準備,那么即便還沒有遇見愛情,你也一樣的熠熠生輝:如果遇見,你便可以會心一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