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秋
“勞動型”民歌在中國民歌中占據了很大的部分,這些民歌一般被成為“勞動號子”,或者簡稱為“號子”。在集體協作的重體力勞動過程中,人們需要動作節奏一致,且具有較高的勞動熱情,“勞動型”民歌就擔起了這一重任,其在勞動當中,不僅能夠使人們動作協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還有著鼓舞熱情、消除疲勞的作用。比如川江地區船工們所唱的《闖灘子號》和《拉纖號子》等,都屬于這一類的民歌,其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勞動方面。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強度降低,號子在情感、娛樂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強化,民歌的緩解疲勞、調節情緒的功能逐漸凸顯。比如我國南方景頗族、黎族等民族的婦女,舂米勞動是她們最基本的勞作活動之一。傳統的舂米方式,是將谷子放在木碓或石臼里,由幾個人圍在自后用木杵舂搗,這種勞動的強度不算太大,但過程比較單調,于是,她們便創造了舂米時的號子,叫做《舂米歌》,也稱作《杵歌》。這類歌曲具有一定的協調動作功能,但更多的是解除勞動過程中的煩悶和枯燥。同時,“勞動型”民歌也不一定表現在勞動的進行過程中,也有可能是人們在休息時間歌唱,用來放松身心,緩解壓力。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既沒有文字的存在,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系統教育體系,他們主要是以口頭語言的方式來學習和傳承文化知識,民歌這一過程中也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在口頭文化傳承的族群當中,民歌相當于是一部指導生存的百科全書。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流傳下來的民歌為數眾多,比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彝族的《阿詩瑪》、苗族的《梅葛》和《古歌》等。這類民歌所具備的文化功能,就是在本族群中將積淀的各種知識傳承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敘事類民歌,以白馬藏人的民歌為例,他們傳承著多種具有很強知識教育功能的民歌,其歌詞內容涉及的范疇十分廣泛,從生活、生產中的各種工具,到對萬物起源和發展歷史的概括等,這類民歌的價值主要在于歌詞,曲調則處于次要位置。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文化認同既是一種動機,也是一個目的。由于民歌的種類繁多,所蘊含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其曲風、詞風都會帶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也會被人們當成文化交流和認同的工具。此類民歌主要內容來源于本民族或本地區的信仰、圖騰、人物、實踐以及生活、生產的方式等共有的文化因素。比如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又叫歌婆節或歌舞節,它以唱歌為主要的呈現方式,集社交、集市、祭神以及娛樂等多種文化功能于一體,是保存和傳承壯族傳統文化的特定方式。現今知名的南寧民歌節就是由傳統的民間“歌圩”演變而來,南寧民歌節的主題曲《大地飛歌》,將山路、山歌、荔枝、牡丹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聯系起來,在1999年的第一屆民歌節開幕式上一鳴驚人,快速地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外界了解壯族的一條有效途徑。《大地飛歌》的創作模式是將壯族的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綜合起來,喚起人們的記憶,實現文化認同的功能。又如電影《劉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多謝了》,隨著電影的風靡全國,這兩首歌也幾乎是家戶喻曉。因為這兩首歌無論在旋律上還是歌詞內容上都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所以它們也成了廣西民歌的代表和文化符號。
現如今,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更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民歌不僅僅是一門音樂藝術,更承載著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與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積淀的過程中,中國民歌形成了豐富的體裁和多樣化的風格,既反映了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生產情景,又滿足了人們在審美方面的需求,對于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精品。對于這樣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地去傳播和弘揚,傳承中國民歌,繼而促進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