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喬麗
我國傳統國畫的表現手法主要是以線為主的筆墨,尤其是在書法用線中更是遠遠超出了在國畫中的作用,是屬于作者進行表達和抒發自身意念和思想的方式,讓觀賞人員能通過線的氣、骨、韻等內在品質的品位,從而欣賞到線條的美感效果。
1. 書法用線的表現形式。書法的表現形式是以線條為主,但是線條并不是隨意勾畫,書法當中的“線”作為書法整體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同時更是書法形式的核心所在。那么線條所具備的特點就是“線性”,以及線和線之間的關系形態,也就是“線態”,線條所擁有的形態是決定該作品書體和風格的發展方向。線的物質性是通過人的藝術性創造從而實現表達自身情意的功能,是屬于書法的表現形式,但是在表現的過程當中,其動態表現和靜態表現都作為書法表現的重要特征。
2.書法用線的方法運用。在書法創作的過程當中,線條“形”的展開,雖然是以古典的發帖技術和技巧作為基礎,但并不是屬于臨摹階段針對古法的搬用,而是針對古法在創新意識方面的提升。都是面對線條,但其形狀的粗細、長短,以及線律的節奏和快慢等技術,都是屬于外在的形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需要書家能夠具備自己的思想理念,從而在書法中充分展現自身創造精神。
書法藝術中所使用的線條要比國畫中的線條表現形式較為豐富,線條作為國畫造型的主要方法,具有著明確的藝術性特點,和書法線條存有著內在關系,是一種線條和線條之間筆意承接的關系,在組合的過程當中并沒有明確的形象概念。書法代表著一種已經充分發展和體現的藝術,例如一撇、使轉和收筆等都是彰顯著作者的心靈,并且還體現了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所以,用線的形式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線條組織已經上升成為了藝術語言。
線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主要方法,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國畫始終應當遵循筆墨線條,把傳神抒意作為塑造意識形象的基本要求,從而體現出非凡的藝術魅力。
書法和國畫之間的關系,其實自古以來就有“書畫同源”之說,而且中國畫還和書法之間存有著“同一”和“互通”的關系,那么這就是屬于“線條的運動美”,是國畫和書法之間的共通點,同時國畫中所存有的古法用筆形式還和書法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在國畫當中,不論是山水還是人物都離不開書法的用線。
書法和國畫之間的線條,不僅是展現物體輪廓的主要形式,更是表現物體質感和明暗的關鍵。國畫線條的變化具有著豐富和多變的特點,其中包含輕、重、緩、急以及剛、柔等區別。中國古代畫有關人物衣服的皺紋就有十八種描法。在國畫當中,線以及塑造形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線條自身的品格特征和作者之間的溝通,所謂“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正是充分體現出來。線條所具備的抒情寫意性特點,也正是根據畫家的繪畫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多種形式,才會促使線條具有千變萬化的姿態。
在五代荊浩的《筆法記》當中,從理論方面就能看出把書畫的用筆在精神實質方面作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他針對作品的評價就是運用了“神、妙、奇、巧”四個品級界定,而在這四個品級界定中所運用的“神、妙、奇”都是和筆有關系,而且他還把筆的運用和畫家精神有效融合。同時,他還提出了“筋、肉、骨、氣”的四勢說,把線條本身所存有的審美內涵更近一步的體現。
當前,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被代替的都是電子產品,懂得書法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國畫失去了重要的基礎。現如今我們應當敢于面對現實,承認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會存有正反兩個方面,或許也是一件好的事情。國畫藝術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專業化,由專業的人員對于繪畫展開分析,促使專業化特點越來越強,確保所存有的藝術價值也越來越大。
書法用線針對我國國畫的創作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書畫之間的歷史淵源可以說是很長久,而且兩者之間的藝術底蘊也較為豐厚,書法和國畫都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追求者更好的審美和意境,同時,書法還在一定層次上為國畫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進一步促進了國畫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