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指導教師:邵萍
國家對教育方面非常重視,黨的十九大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多次強調了文化的重要價值,明確提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務。高校作為教育領域的先鋒,自當積極踐行“文化育人”的方針與任務。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魂,作為聲樂專業的學生,我們有義務盡自己所能將其推廣出去。并且,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研究來弘揚中國文化,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與通識課教育,并能讓更多學生系統地了解地方音樂文化,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作為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本科生,在過去的幾個學期中,筆者掌握了作為音樂學院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系統地學習了揚州民族音樂概述,中國民族音樂概述基礎和聲學和中國音樂簡史等理論知識。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對揚州及中國地方音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國的民間音樂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無限的生命力。中國的民族地方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們要認識地方音樂,不能拘泥于僅僅是會唱一些地方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多方面學習地方音樂,了解地方音樂,從而真正理解地方音樂的內涵和歷史價值。在我國的地方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對大學生繼承和學習優秀音樂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升審美能力,培養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部分高校引用了新式教學手段。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較陳舊,消彌了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在新的發展時期,引入新的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軟件輔助教學。將原有的靜態教學模式動態化,通過畫面、聲音的配合將教學內容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起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為后期的音樂學習提供原動力,提高音樂造詣,提升音樂修養。另外,我們會大力推廣地方音樂,在課程上面,希望能盡量多地安排地方性音樂的課程。從教育上來說,更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地方音樂,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音樂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地方民族音樂,我們主要從揚州民間音樂來探索地方音樂在高校通識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我們分成小組分別以圖書館查閱書籍,網絡查閱資料和走訪民間藝術家的形式調查揚州民歌背景的相關資料。得知揚州在春秋時期稱“邗”為周代的方國之一,戰國時期稱為楊,秦、漢時稱廣陵。隋時為江都,東晉稱南兗州,北齊稱東廣州,北周稱吳州,唐代直至今天稱為揚州。揚州城始建于486年。其地域大致包括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一帶的廣袤大地。關于揚州民歌源流,在《揚州音樂文化簡史》里說,揚州最早的民歌是春秋時期的《漁父歌》,《漁父歌》又名《渡伍員歌》,與春秋時吳王稱霸、攻破楚都的戰爭密切相關。這能夠讓我們在學習地方音樂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了中國的歷史文化。
地方音樂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對我們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升審美能力,培養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質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