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煜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繪畫最具民族特色的審美準則是由主觀范疇的“意”和客觀范疇的“境”二者有機結合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是內涵非常豐富的藝術境界,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境界。“意”是畫作中作者通過創作對“情”與“理”的藝術表達,而“境”是對客觀事物的“形”與“神”的統一表達。在畫作創作中,“情”“理”“形”“神”四種表現要素相互映射,相互結合。意境美在新時代具有新時代的賦予的意義,充分表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境界,使國畫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國畫的創作中,一幅國畫好壞的關鍵評判標準就是這幅作品的意境創造力的高低。意境是國畫藝術作品作者通過匠心營造藝術品的構成方式,通過畫作直接呈現給大家的基本要素的綜合反應。國畫藝術品的意境美是畫家通過對客觀事物的仔細觀察并結合自身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的感受,運用畫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物我貫通、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并借此來表現大自然的優美和內心對真理的追求,從而使畫家對作品的創作超脫客觀的實際物象,進入一種無限的精神領域。中國畫創作的意境是畫家深刻觀察體悟客觀自然物象的藝術體現,同時是作者內心真實情感的寄托。
例如,郭熙代表作《早春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畫作中有旅人的輕舟行旅,同時有相互層疊的巨石、峰巒,更有潺潺蜿蜒流淌的溪谷泉水,煙水朦朧中若隱若現的村莊。山村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躍然紙上。
“虛”與“實”作為哲學領域相對的一對概念,在我國古代藝術表現手法評論中經常運用。“虛”與“實”作為中國畫意境創構中重要的表現形式,它的創構具有非常復雜的創作過程,體現了創作者高超的創作技藝。蒲震元對意境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意境是由多種藝術因素虛實相生而成。它是藝術形象的實和藝術形象結合創作者的感受所表現出的藝術情趣、藝術氣氛以及會觸發創作者和欣賞者藝術聯想的虛的結合。它由形象而生但又高于形象,受形象實體的限制,由特定的形象觸發,指向不定的虛,又由虛體現更加單純的實。”
例如:大畫家齊白石的畫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家用水墨淋漓暢快地勾勒出了峰巒映襯的山澗,清泉于亂石中涌出,而六尾蟒蚌則搖曳著尾巴順水流而下。齊白石在作品中巧妙地利用山泉中的蟒蚌來間接和形象地表現出了蛙聲的由來。欣賞者通過這幅畫作中六尾活潑的蝌蚪自然聯想到山澗中的青蛙,由清泉潺潺聯想到十里之外奔流的溪水。欣賞者在聯想中蛙聲和泉水的流淌中又匯聚成了動人的自然交響樂。
畫作創作中,創作者要注重氣韻生動的灌輸和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夠表現創作者的筆力,才能夠展現創作對象的生命結構,才能夠達到“筆不周而意周”的藝術境界。荊浩曾經講過,“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這就是在闡述筆墨的運用要和主觀的意念相一致,要能夠更好地把握繪畫對象的生命結構和神態等,要兼具形神。“筆不周而意周”有時候是一種有意而為之的創作手法,它能更好地表達“氣韻生動”。
例如,南宋梁楷的水墨作品《李白行吟圖》,用寥寥數筆,就生動地塑造了所畫對象的精神氣質,造型簡練概括,畫面中不存在多余的背景繪畫,除了細致的描繪人物面部表情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用筆墨一氣呵成的。《李白行吟圖》的畫法也非常簡單,沒用多少筆墨,但是在細節描繪上卻非常生動,靈活多變的線條,濃淡干濕、抑揚頓挫的筆法運用都出神入化。特別是畫家運用大筆將肩背的線條撐起來,對衣領的處理使得畫面避免了蒼白無力的感覺,使畫面效果嚴禁飄逸。整幅作品的用筆雖然看似“筆不周”,但是每一筆的布置都十分周到講究。
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包含的內容異常豐富,意境美中帶有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現代國畫家應該對中國畫的意境美繼續進行探索,對于其中蘊含的獨特技巧和原則要不停地鉆研,容百家之所長,吸收其他藝術學派的優秀經驗。借古開今,以西潤中,在不失傳統中國畫的地道性與純正性的同時,努力創造出更有深度,更有東方意境美的國畫作品,從而使中國畫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