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
宋代巴蜀地區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造就了巴蜀地區與中原地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原地區的墓葬多采用磚雕壁畫藝術,而巴蜀地區的墓葬多采用在墓室的墓門、墓壁、墓頂等位置進行雕刻,巴蜀墓葬石刻藝術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雕工栩栩如生,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寶。墓葬石刻藝術時巴蜀文化的映射,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本文深入剖析了宋代巴蜀地區墓葬石刻藝術造型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淺薄的鑒賞意見。
巴蜀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獨特的動植物,例如世界聞名的大熊貓、孔雀、大象等,植被資源也異常豐富,例如竹子、紅杉、高山松、云南松等,巴蜀地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是墓葬石刻藝術的創作來源。例如在四川省瀘縣挖掘的宋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個圓雕武士坐像,武士頭頂雕刻了一個威武的虎頭帽盔,石匠在虎頭帽盔的正中央雕刻了一個清晰的“王”字,展現了細致的雕刻工藝。在同地區部分墓室石壁上雕刻了飛鶴圖,飛鶴在中國文化中代表的是長壽、吉祥、羽化成仙之意,墓室中雕刻飛鶴寄托了墓主人對于來世的美好期盼、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石匠甚至把飛鶴翅膀振動的姿態雕刻了出來,讓人仿佛親眼看到仙鶴飛翔的畫面。
巴蜀地區的墓葬習慣在墓門、墓道、壁龕假門的門額、格眼、過梁等位置雕刻花卉圖案,目前已經挖掘的宋代墓葬中多喜雕刻牡丹、荷花、蔓草、荔枝和枇杷等,石匠不僅把花卉的花朵、枝葉、果實雕刻得栩栩如生,還賦予了花卉全新的象征意義。宋代花卉石刻藝術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例如獨具巴蜀地區特色的植物荔枝和枇杷,體現了墓主人對于對于家鄉的熱愛,希望死后這些生活之物也可以陪伴左右。
人物類石刻是墓葬石刻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宋代墓葬石刻中有很多造型豐富的人物類石刻,其中雕刻最為精美的是墓主人石刻造型,主要分布在墓室的后壁和側壁,石刻主要以還原墓主人生前外貌、生平事跡,宋代巴蜀地區宋代墓葬中,墓主人都是居中位置,一般是墓主人獨坐形象,也有墓主人夫婦并坐,兩側站立仆從,凸顯墓主人生前優越的社會地位。第二類主要是仆從,主要是雕刻男仆和女仆,墓主人將生前侍奉自己的仆從雕刻在墓室墻壁上,以期在死后依然可以享受仆從環繞的享樂生活。例如四川瀘縣宋代墓葬中,雕刻了仆叢倚門而立探出身來的婦人啟門造型,身著長袍站立在主人兩側的仆從造型。第三類是娛樂類人物,例如伎樂、舞女、戲劇表演等,例如在墓室內壁上雕刻的具有巴蜀特色手持椅凳的舞蹈圖,拱橋上載歌載舞的宴樂場面,寄托了墓主人渴望死后依然可以歌舞升平的美好愿望。
中國注重圖騰,對于神靈有著獨特的理解,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大神獸”的說法,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神靈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例如古代皇城通常是以“四大神獸”作為宮門名稱,例如朱雀門、玄武門,至今故宮仍然沿襲著這一說法。龍鳳自古以來就是皇權的象征,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皇后稱之為“鳳臨天下”,巴蜀地區的墓葬文化常常以龍鳳來寄托吉祥的寓意,期望來生投胎在權貴之家,墓室中經常雕刻二龍戲珠、龍鳳圖等。例如在四川瀘縣宋墓中,發現了部分墓門上雕刻的青龍白虎,浮雕的方式雕刻的騰飛巨龍,碩大的龍頭高傲得睥睨地上的人類,雙目威嚴地注視著前方,尖銳的龍爪懸浮在空中,四肢在用力得蹬地,即將騰云駕霧而去,生動傳神地刻畫了龍的形象。
巴蜀地區墓室石刻藝術還包含了豐富的裝飾紋樣,例如菱形紋、花盤、花瓶、太陽紋、纏枝紋、幾何紋飾等,結合不同的造型搭配以不同的花紋。例如在瀘縣宋墓須彌座上,雕刻了逼真的蓮花臺,臺上的蓮花亭亭玉立,花骨朵和盛放的蓮花花瓣脈絡都雕刻了出來,可謂是匠心獨運。
總之,巴蜀地區宋代墓葬石刻藝術造型多變且豐富,真實反映了巴蜀地區社會的變遷、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巴蜀地區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墓葬石刻藝術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結合巴蜀文化來欣賞民間石刻藝術,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