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京 延邊大學
從字面上理解,技巧指的就是技能、技法。在戲曲表演中,技巧則是指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使用的類似于水袖、翎子、翻跌等具有難度的技能。但是,戲曲表演的技巧不僅體現在個人對高難度動作的熟練掌握上,還體現在整個隊伍的配合上。戲曲演員的行腔念白、舞蹈動作乃至樂隊的伴奏等都體現了戲曲表演的技巧性。中國戲曲表演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在此之后一直廣泛存在,并逐漸成長為國粹,遍及國內外。戲曲表演的技巧與表演的程式化分不開,一般來說,戲曲表演主要有“四功五法”。具體來說,“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而“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這是戲曲表演的基樁,也是所有戲曲演員需要時時打磨的必備技能。正是有了這種程式化的表演,戲曲中的人物形象才會更加豐滿和生動。
將“技巧”一詞拆開來解釋,“技”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四功五法”,而“巧”則是指藝術家們在傳承先輩戲曲藝術的同時,通過自身經驗的積累,完美地理解并呈現作品的含義。
“唱”指的是唱腔。在戲曲表演中,唱腔要求字正腔圓。戲曲表演者們要想將戲曲唱腔完美地表現出來,就需要掌握科學的發聲、吐字和潤腔技巧。在長達千年的演變進化中,戲曲表演逐漸分化為不同的流派。這種差異的產生既有可能是因為地域的不同,也有可能是因為戲曲自身表演技巧的不同。由于戲曲自身表演技巧存在差異,戲曲表演者們在表演的過程中往往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這就導致了不同唱腔流派的產生。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中,每種不同的藝術形象都是因為唱腔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種行當中都需要有不同的唱腔技巧。如小生和老生,雖然同樣是生,但兩者是相對的,在唱腔的體現上也是相對的。老生一般使用真聲,為表現出人物形象的莊重沉穩,唱腔比較厚重;小生大都是真聲與假聲相結合,唱腔比較尖細。
“念”指的是念白,主要分為“散白”和“韻白”兩種。從本質上來說,念白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和提煉的朗讀。經過加工后,念白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能夠與戲曲表演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唱”和“念”這兩種技巧在表演的過程中是相互對應、相互補充的。將“唱”和“念”較好地組合在一起能夠將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現出來,從而使藝術形象更加豐滿和生動。
“做”指的是特定的形體動作。“做”不僅要求戲曲表演者有扎實的基本功,能夠充分調動頭、頸、臂、腰、腿等部位,還要求表演者能夠充分了解需要呈現的人物形象。不僅如此,戲曲表演者還應當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加強練習,使自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通透,從而能夠通過動作凸顯人物的特性。從步法上來說,表演者們一般通過走碎步、甩辮子的方式表現少女的歡樂,通過走跪步表現人物的掙扎、狼狽,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還呈現出不同的細節處理。戲曲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哲學技能。如在《霸王別姬》中,梅蘭芳大師通過劍舞表現了虞姬訣別時的傷感和愛意;在《打神告廟》中,田桂蘭老師通過水袖的抽、抖、甩、托等動作體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這些技巧性的“做”不僅完美地呈現了人物的特性,還在細節上進一步豐滿了人物形象,使藝術形象的塑造更加完美。
“打”指的是武術技巧方面的處理。“打”在戲曲的形體動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技巧主要來自表演者對生活格斗場景的感悟。表演者們對生活中的格斗場景進行提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將之融入舞蹈的動作,使之與舞臺表演相契合。“打”主要分為“毯子功”和“把子功”兩種。前者指的是表演者們在毯子上進行表演,表演的技藝包括翻、滾、撲、跌等技巧;后者指的是表演者攜帶武器進行獨舞或是與人對打。如在《鬧天宮》中,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就常常手持金箍棒與天宮將領對打。“打”的動作一方面能夠刻畫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則能夠增加戲曲表演的生動性,吸引觀眾投入其中。
總之,戲曲表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傳承和發揚戲曲表演藝術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要想使藝術的火光不滅,每位戲曲表演者都需要砥礪自我,練好基本功,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并將這些技巧靈活地運用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同時,戲曲表演者們還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創造出更多富有現代氣息、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戲曲藝術。只有這樣,中國的戲曲藝術才能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