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明香 秦月
(貴州師范學院數學與大數據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隨著互聯網金融破土而生并茁壯成長,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潛在的巨大消費群體,在"互聯網+"的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成為新興行業萌發的“熱土”,校園貸作為互聯網金融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分期樂”“趣分期”“愛學貸”等網絡借貸平臺和校外借貸公司在校園內大肆宣傳,以“零門檻,無抵押”“提前消費,提高生 活品質”等宣傳口號吸引在校生透支信用、提前消費。一方面,這為滿足大學生對資金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其高利息、高違約金、高服務費等特點,造成一些惡性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網貸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主流校園貸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二是P2P貸款平臺,用于大學生助學或者創業,如投投貸、名校貸等網貸平臺。三是阿里、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京東白條、淘寶螞蟻花唄等。另外,也存在一些非法的、暗箱操作的校園貸平臺,或者個人以校園貸名義向大學校園學生發放高利貸、裸條借貸。2015年校園貸爆發式增長,同時亂象叢生。
校園網貸數據2017:據可查的校園貸詐騙案件便多達41起,平均每月曝出2-3起,案件涉及全國22個省市,受騙人數約3679人,涉案金額高達5496余萬元。與其他校園詐騙案件相比,該類案件發生頻次之高、涉及范圍之廣、金額之大可窺一斑。福建省一大學生通過校園網貸小廣告借貸800元,不料在利滾利的情況下的債務近20萬元;河南省一大學生在10多個校園金融平臺貸款近60萬后因過度借貸導致跳樓身亡;福建省廈門市一大二學生因卷入“裸條”校園貸,不堪還債壓力和催債騷擾,選擇燒炭自殺。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6日,日前發布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顯示,我國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絕對數量在2016年11月底,已達5879家。同時,問題平臺累積達到2838家,問題平臺中,“跑路”、停業類型的問題平臺數量占比分別為55%和15%。有問題數量的網貸平臺數日益增多,就說明我國的學生身陷網貸之中的人就越來越多。我們的研究能讓學生們能辨別網貸的利與弊,也能讓他們更加的清楚網貸的危害。
根據對中國知網相關文獻的研究看出,以往調查研究大多數傾向于讓學生認識網絡借貸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拒絕和抵制校園網絡借貸,還沒有針對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給予具體幫助的文獻。故本課題通過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習慣、身陷不良網貸的行為選擇,以及不良網絡借貸的運營模式、宣傳方式、非法手段的揭露,提出具體應對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大多集中在1500以下,2000以上的比例較少,具體為1000元以下占比33.33%,1000-1500之間占比51.11%,1500-2000的占比12.59%,2000以上的僅占2.96%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活費足夠生存所需,但要有更高級別的享受或奢侈消費,僅靠每月的生活費是不夠支撐的,這為校園網貸的滋生發展壯大提供了土壤。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在校大學生比較熟悉或聽說過的校園網貸或分期貸平臺按順序排依次是: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分期樂、愛學貸、趣分期、名校貸等;在校大學生主要是通過APP推送(6.7%)、校園傳單(45.19%)、朋友推薦(26.67%)及其他(31.11%)途徑。
了解到這些借貸平臺的,前三種是主要途徑。其中,有54.81% 的人或身邊的朋友使用過分期等產品,說明校園網貸對大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對于正規貸款的運作流程,大部分學生表示不太了解(72.4%),基本了解的占,十分了解的僅占13.7% 。在校大學生對校園貸款的功能認識主要集中在分期購物(86.67%)和無抵押分期貸款(60%),其它功能如購買理財產品(22.96%)和P2P信貸(19.26%)了解不多,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校園貸款的功能認識停留在分期貸款上。
對于分期樂等產品只需要身份證或學生證的態度14.81%的學生認為合理,因為方便快捷,31.11% 的學生認為完全不合理,54.08%的大學生態度不明確,認為不好說。但是絕大部分學生(92.59%)不會把身份證或學生證借給身邊朋友或家人借貸,僅有7.41%的學生會借給別人,說明大部分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強。
通過調查發現,在校大學生對是否贊成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的態度是:贊成但自己不采用占16.3%,贊成且自己會使用占7.4%,不贊同但會理解56.3%,完全不贊同占20%。
從以上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在校大學生都知道校園網貸,而且申請方便;有人使用但是比例不大,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贊成使用校園網貸的;但是認識并不深刻,不了解校園網貸隱藏的收費與風險。
根據調查,當在校大學生需要購買電子產品或者其他高昂價格產品時首選方案42.96%的學生會自己存錢,34.81%的學生會讓父母提供,12.6%的學生會通過兼職賺錢來獲取,4.44%的學生會選擇分期或校園貸款,5.19%的學生選擇其它方式。通過調查了解到在校大學生使用校園借貸的主要用途多樣化,依次有購買衣服和化妝品、購買學習資料、購買電子產品、旅游和聚餐、自主創業、購買游戲裝備和追星等。以上調查結果說明校園網貸主要用于解決大學生生活費無力支撐的娛樂消費、奢侈消費及形象消費,少部分用于學習和創業。
校園網貸的優勢在于:打著低利率甚至無利率的口號、手續簡單,方便靈活、貸款額度相對自由、無需擔保、熟人之間的線下借貸比較放心[1]。在校大學生選擇校園借貸產品時考慮的因素依次主要有還款期限、借貸利率、平臺是否具備借貸資質和便捷程度。以上調查結果說明一般使用校園網貸的學生會關注利率和借貸期限;但同時也可以發現網貸平臺宣傳的言語具有誘導性或誘惑性,對于優勢夸大宣傳,對于劣勢避而不提,充分反映了資本的逐利性。
調查發現對于校園網貸是否會增加學生的消費欲望,49.63%的人認為會滋長不合理的消費欲望,29.63%的人認為會但可以控制,僅有20.74%的學生認為完全不會接觸。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在校大學生認為當前校園借貸反映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消費觀念不太健康,大學生進行不良網貸長期發展帶來的危害有:容易給家庭造成高額負債,容易造成大學生信用危機,使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陷入網貸泥潭,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破壞借貸行業的正常秩序,破壞社會風氣,損害社會秩序。
從以上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校園網貸的風險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這也可能是大部分學生不進行校園網貸的原因。而少部分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虛榮心與高消費欲望,不惜以高額利息與信用污點為代價,向網絡小額信貸平臺進行借貸,從而踏入校園網絡借貸的陷阱與泥潭無法自拔,最終走向崩潰和極端。
首先,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最主要與最終的目標都是大學生。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網絡原住民”的90后們對網絡的應用更是得心應手,每個大學生基本人手一臺智能手機。電子商務的崛起也是基于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大數據發展,現如今各個電商平臺針對每個群體的廣告投放都精準到個人身體數據內容(例如手機淘寶的相關推薦會根據你曾經搜索的內容和以往購買的尺寸進行精準推薦)。
由于90后群體信用知識匱乏、信用意識淡薄,生活開銷沒有規劃、消費易沖動與自控能力弱、攀比心強[2]。而且絕大多數大學生又因為自己沒有額外的經濟收入,僅靠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是無法滿足的,所以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沉迷于攀比與求異消費,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與消費需求,盲目沖動地使用小額度的信用貸款。
要想預防陷入校園網絡貸款的泥潭與套路中,就首先應該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提升學生的防范意識,學校與家長應該可以加強“消費信貸知識”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消費信貸的風險和問題存在,輔導員和家長都告誡大學生消費的時候應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沖動消費。如果有較大的一筆資金急需使用,應該與父母溝通協商。根據調查報告得知,絕大多數學生進行網絡借貸消費的時候都是父母以及同學老師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已經陷入網絡借貸的泥潭中也一聲不發,直到崩潰和東窗事發。
若有學生已經進行正規的網絡借貸消費(例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并在自我能力控制范圍之內,應該加以戒備,爭取通過兼職或打工等合法途徑進行償還。在還款期限截至前按時還款就不會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用征信;如果數額較大,利息較高的正規借貸已經生效,應該及時止損,向父母通告,將損失降到最小,并引以為戒,樹立健康良好的消費觀。
針對螞蟻花唄以及京東白條等此類的信貸服務,大學生應該也應該保持理智,切勿沖動消費,因為此類信貸服務與分期方式都相對于信用卡高出一些。
費率一般指月費率,有的時候也指月管理費率,比如花唄、京東白條,其計算公式:實際借款利率=月費率×n×24/(n+1),其中,n為分期月數,如果以螞蟻花唄為例,花唄的12期年費率是8.8%,12期月費率是0.73%,還款方式為每期本金+每期手續費。那么,實際的借款利=0.73%×12×24/(12+1)=16.17%;相同的,京東白條的12期月費率是0.64%,還款方式為每期本金+每期手續費。那么,實際的借款利率=14.18%。
信用卡的12期月費率是0.72%,銀行信用卡的還款方式為每期本金+每期手續費。那么,實際的借款利率15.95%。若某大學生沒有按時還款,產生了逾期行為,則要補繳收取逾期費用。逾期利息按當期未還金額的0.05%按日收取。計算公式如下:逾期利息=應還金額×0.05%×逾期天數,同時如果逾期后產生的信用污點,可能會影響今后的買車買房以及就業等問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進行信貸消費的時應計算好自己的經濟能力范圍,雖然方便了消費,但這中間也有不少隱藏條件有待發掘。
如果某些學生已經陷入網絡借貸泥潭的深處——高利貸與套路貸,學生就應該立即向父母與老師求助,并向警察及時報警。切忌以貸養貸,以卡養卡,以卡養貸等套路貸不同于銀行貸款與螞蟻花唄、借唄,京東白條、金條等產品。“套路貸”是指放貸人以“放貸”為名,設置套路 (即陷阱),非法獲取借款人財物的放貸行為。校園“套路貸”是“套路貸”在“校園貸”中的表現形式[3]。
隨著移動支付越來越成熟,消費內需的逐漸擴大,促使更多人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大學生是超前消費的主要人群,大學生群體比較單純,極易上當受騙。針對不同的詐騙對象和詐騙團體,“套路貸”在形式上還分為“現金貸”“空貸”以及“校園貸”。在多起“校園貸”的案件中,由于大學生們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遇到侮辱、脅迫或者騷擾等“轟炸式”催款時,都最終以悲劇收場:2017年4月,廈門某大學生因身陷“校園貸”而自殺; 2017年2月19歲女孩網貸后跑路,母親還十萬后自殺;2016年10月,河南某學院,"校園貸"逼死河南大學生,生前陷入“套路貸”負債幾十萬,留錄音自殺。
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大學生的這些弱點高額放貸,用“利滾利”“套路貸”的方式誆騙這類群體。一旦高額的款息和手續費達成共識,不法分子則要么惡言相向實施威脅,要么就看中大學生此刻的膽怯心理順水推舟,以校園貸款兼職代理的身份,發展其他受騙者,從而組成新的借貸網。
事物皆有兩面性,校園網貸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存在許多問題和消極影響。作為新生事物,需要 加強監管,使之造福于在校大學生這個群體。同時,需要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