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彬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第五小學,江西 新余 338000)
我國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已倡導多年,但結合目前小學語文閱讀和教學情況,依舊存在很多不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是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的有效途徑,閱讀能夠伴隨學生一生,小學階段對于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培養,能夠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閱讀能力。因此 小學生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用主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閱讀、喜愛鉆研、熱衷探索和細致思考問題等能力,通過研發創新,探索出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幫助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真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單純借助板書式灌輸教學,一味的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強加給學生,教學模式與新課改提出的教學思路相背離,閱讀教學缺乏新意,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難以深入理解閱讀涵義和重要意義。但從表面看,閱讀教學進展順利,但閱讀教學本質上缺少學生參與,教師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對閱讀缺乏思考,以死記硬背的生硬形式學習閱讀,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
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有限,迫于應試教育壓力,教師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大化,因此,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相對較少,按新課改中語文教學的有關規定,一節閱讀課的時間安排至少要為學生預留10分鐘進行自主閱讀,但當前的執行情況并不樂觀,很多閱讀課堂都是以詞句訓練、文章主旨分析、習題練習等重復性教學。課堂上缺少學生的朗朗讀書聲,而是充斥著教師的灌輸講授,即使教師會提問學生閱讀,但如此機械的閱讀要求缺少感情。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考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未有效提升,對閱讀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2]。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都是在追進度、趕目標,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閱讀,教師根據教材參考資料,對閱讀作品的寫作時代、作者情況、分層意義、文章主旨以及段落梗概進行分析,總結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特色,全憑教師介紹,生搬硬套教學資料。這樣的教學形式機械且形式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臨摹教師對作品的理解,并沒有通過自主閱讀得出閱讀心得,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閱讀教學效果無法提升[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尤其喜愛聽故事,教師要善于借助故事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故事分享給同學聽。每個同學知道的故事不一樣,大家分享的故事也不一樣,有位同學平時不善言談,但卻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后羿射日”的故事,他的故事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講完故事后,學生們都表示非常喜歡并對其鼓掌,同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并引導學生講出自己是從哪聽到的這個故事,他說是他的爸爸經常為他講故事,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無處不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自身閱讀能力。
學生要想有效的進行閱讀,首先要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才能更好的從閱讀中汲取精華,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教會學生“瀏覽”、“咀嚼”、“細讀”等不同閱讀方式,幫助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積累閱讀技能和技巧,掌握閱讀的學習方法,總結出閱讀的學習規律,通過閱讀促進寫作、通過寫作加深理解,全面提高語文學習能力[4]。
有效的閱讀教學并不是單純的授課、聽課,其中同樣離不開學生間的交流、討論,只有在交流討論中碰撞出火花,才能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豐富學生的閱讀想象思維。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討論,為學生提供合適的交流機會和討論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閱讀討論內容,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與此同時,學生將針對討論內容自動自發的去尋找閱讀素材,以便能在討論過程中有更清晰的思路,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激情,進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5]。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以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為目標,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不斷研發創新出適合學生個性情況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從而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為學生未來的語文閱讀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