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對于河南墜子的源流考辯,曲藝界也是各家分說。在筆者系統的分析了河南墜子這一特色曲種之后,認為以下說法更為確切。河南墜子源于開封,真正的河南墜子創始人是清代嘉慶年間的三弦書藝人喬治山。一是出于好奇,二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進行改革,將彈撥樂器三弦去弦換二弦,改成了現在的弓弦樂器墜胡。
早期的河南墜子采用自拉自唱的表現形式,腿上綁上“腳蹬梆”用來伴奏擊節。直到同治年間與道情結合,行成了一人演唱一人伴奏的表現形式,也標志著新生伴奏樂器簡板的誕生。約至1920年,初于改革,有些藝人將伴奏樂器簡板換成鐃鈸,這一樂器至今仍有后人沿用。表現形式也有原來的單口墜子發展成了對口,甚至群口。
河南墜子之所以很快傳播并迅速壯大,離不開一代代河南墜子前輩的磨練。在傳播和磨練的過程中,促使了不同風格流派的形式出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提倡男女平等,河南墜子屆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女性藝人的出現及家班的出現,使得河南墜子的表現形式打破了通常自拉自唱的表演形式,創出了男拉女唱、男女對唱的的表演形式。
1920年左右,河南墜子屆女演員喬清秀,在其琴師康元林等人的幫助下,結合了梨花大鼓、京韻大鼓等說唱藝術,又借鑒了民歌的演唱技巧及方法。在傳統河南墜子的演唱過程中進行革新,創作出一套結合自身聲音條件,別具一格的河南墜子聲腔流派,稱為河南墜子喬派創始人。
據史料記載,受車大麻子的影響,演唱河南墜子的戲班紛紛進京爭戲,演出場所大都集中在露天場棚和茶館等娛樂場所。河南墜子轟動了北京。這一時期河南墜子墜子屆出現了“鴛鴦搭”的表現形式,其中墜子演員盧永愛和任永泰(大老黑)頗受歡迎,盧永愛聲表俱佳、表演細膩,而大老黑則善挑逗,常演滑稽取樂的角色。
1930年左右,河南墜子演員董桂枝、程玉蘭為代表的一大批藝人占據了北京市場,開創了河南墜子在北京的繁榮,演出場所也從天橋轉向了雜耍園子,這也是河南墜子在京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后,河南墜子演員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轉變發展思路,順應時代發展。
在河南墜子的發展史上也曾出現過三次高峰。
第一個高峰是在20世紀30-40年代,北路墜子的喬派創始人喬清秀在全國掀起了浪潮,當時的諸家公司先后為她制作了17張雙面唱片,河南墜子由此風行全國。
第二個高峰在上個世紀6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墜子的從業人數為眾多曲藝種類之最。河南省內有100多個河南墜子演出團隊,職業與半職業的演員有3000多人。
第三個高峰是上世紀80年代(具體指“文革”之后),由著名趙派墜子創始人趙錚為首創辦的四屆以教學為主的曲藝班而盛行。曲藝班的開設為河南墜子屆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河南墜子曾流行于河南、山東、北京等地,可謂全國上下遍地開花,而且每個地域都有核心代表人物,河南墜子輝煌的繁榮歷史是曲藝屆不可推翻的記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大量的新型藝術產業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大眾娛樂方式的日益增多迫使河南墜子逐漸失去了往日繁榮的態勢。
除了外部的客觀因素制約了河南墜子的發展,筆者認為,自身也存在著一定實質性問題:首先是作品創作浮躁,不僅曲種的重要元素偏離丟失,而作品的雷同現象嚴重。其二,作品的詮釋,對于專業演員來講,顯得單薄,缺乏原汁原味的厚重。對于民間藝人來說,缺少編排,隨意性太強也成了這一門類的弊端。其三,獎項成了演員團隊判斷的核心標準。對于地方團體,國家投入資金支持,費勁力氣排出作品,獲獎皆大歡喜,至于好的作品,也可借助政治需要盛行一時,并沒有在民眾的日常生活在留下印象。
由此看來,河南墜子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引領,這顆藝術花木的根基需要筆者們來堅守,不能讓它枯死絕種,現代化的今天,民間藝術物種的消失速度并不亞于自然界物種的消失。
1.市場主導
以市場為主導的商業化運作方式可以在人員安排,資源配置方面運作比較靈活。“多勞多得、獎賞分明”的運作體制也極其容易受到民間藝人和專業演員的認可,可以充分調動演員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演出質量的提高。隨著新型產業的興起,大型的演藝公司開始將傳統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進行改編創作,推向市場。
2.政府資助
各級文聯下屬的戲劇、曲藝、音樂等協會組織的各種比賽演出以及調研活動,政府相關部門會提供支持,專業院團送戲下鄉有固的場次,基本都是政府為主導的扶持。例如,馬街書會研究會等一些民營組織機構承擔起了古時三皇社的社會職能,在相關政府機構及藝人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推動了馬街書會的順利進行,這也正是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
3.展覽
針對極具有代表性的樂種曲種進行挖掘整理,利用博物館等這些傳播場對傳統方式進行展演。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還通過一些匯演等活動,對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展演等。這種新形式的出現也將傳統文化做以更好傳播。各地方電視臺通過一些現代載體為傳播渠道進行展示。
4.文化交流
通過一些研究機構及高校藝術院系為載體,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成立機具特色的演出團隊來從事相關的藝術實踐活動。這類團體有相關的專家學者作理論上的指引,有相關教師做技能上的培訓,為傳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
1.民間傳承
口傳心授這是民間藝人將曲藝傳承下去的根本途徑。民間傳承最大的優勢即是拜師學藝,徒弟能和師父朝夕相處,師父能面對面的將唱詞、情節結構等知識技巧傳授給自己的徒弟,徒弟也可以觀察師父的做派進行感悟,從而達成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傳承效果。個性化培養也是民間傳承機制的一大優勢所在。師父可以根據徒弟的自身嗓音條件及心理條件等綜合因素進行量身裁衣,努力為徒弟開辟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個性化道路。這也是口傳心授的功力所在。
2.創作傳承
創作在遵循市場商業化的方式運作下,根據觀眾的需要進行靈活的變動。在大環境背景下,新的藝術元素眾多,必須依照以觀眾為主導的傳承方式。一個新作品會救活一個曲種,現在的處境不得不改變筆者之前不相信的觀點。
3.學校傳承
曲藝的傳承也是在中小學、高校藝術院系進行傳承的模式,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在曲藝人才嚴重缺失的今天,很多高校也嘗試開設曲藝專業,如河南師范大學選修(河南墜子演唱)等。規范和系統的教學成為了高校傳承的最大特點。
4.非遺傳承
將傳統曲藝進行整體規范的保護,涉及范圍之廣。保護促傳承已成為非遺的發展要義,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非遺活動,更好的提供展示的平臺。目前,非遺傳承人體系和非遺保護名錄的建立,成功的開辟了一條新的傳承方式。
河南墜子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都是在傳播的過程中發展的。藝術的傳播是創作和審美的有機統一,是創作與欣賞的橋梁。河南墜子由興盛到衰落離不開傳播,在廣泛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完善和穩定了自身的藝術個性,還吸收了大量的藝術元素,使其豐富充實的表現形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河南墜子能形成質樸生活化的藝術特點,這與河南墜子的傳播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河南墜子的演出,是隨處設場,演出者與聽眾之間近距離的空間位置也成了傳播的基本樣式。傳播的目的和內容決定了傳播者與傳播對象的空間地理位置。河南墜子圍觀式的空間位置的樣式迫使河南墜子演員得具備不同尋常的語言組織敘事功力,得時時刻刻通過自己的語言抓住傳播對象的視線,這也是河南墜子最大的藝術特性之一。
河南墜子隨處設場的傳播手段為其自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也是它能順利被人民群眾接收喜愛的根本原因。因其表現形式及場所的隨性,也真是它的價值所在。它可以在田間地頭、廟會書棚,也可以走街串巷依附茶舍,這種簡單、淳樸的藝術形式對河南墜子的發展具有獨特作用,而且,這種表現形式仍然存在。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了大量的曲藝團體,建立曲藝廳。曲藝廳內可容納七八百人,這種情況的出現表明了河南墜子的興盛繁榮。后來曲藝團隊將河南墜子的演出納入了整體節目之中,從而限制了聽眾喜愛的長篇大書的發展。舞臺演出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模式,而進行所謂的改革創新,受戲曲因素的影響,新生了戲曲與曲藝河南墜子的混血兒墜劇,用戲劇的表現形式與說唱藝術相結合,也造成了曲藝形式的混亂。
河南墜子是一種廣泛流傳、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藝術,是中原文化標志性的符號。在河南墜子如此不景氣的今天,仍可看到普通老百姓利用收音播放機等工具來欣賞傳播河南墜子。在筆者看來,河南墜子隨處設場的藝術傳播特點應當得到認可繼承,削弱對舞臺的依賴,從而使傳播渠道得到拓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人民的空閑時間都在逐步增多。河南墜子應當研究當今組織農村演出的新方式,開拓農村傳播的新渠道,從而更好的占領農村市場。開辟農村天地的同時,還應當借助現代媒體的傳播渠道,讓社會看到處處有河南墜子的演出。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多種藝術形式相互爭寵,大型活動的舉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從而更好的增加自身的顯示度。在筆者看來,這種大型活動的舉辦,可以說是對這種藝術的“強化性”傳播。在2014年由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南曲藝家協會在商丘召開了東路河南墜子的座談會及相關藝術家的展演,獲得了一致好評。這種活動的舉辦,對于河南墜子傳播的傳承與發展都有不同尋常的促進作用。
每一次帶有表現形式的藝術演出相對而言都是一種信息的傳播,表演者為信息源,觀眾為傳播對象。而這種信息傳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受眾群體接受。受眾群體接受就是有效的信息傳播,反之,即為無效傳播。所以針對河南墜子怎樣有效的傳播,筆者們必須關注聽眾的接受度。尊重、了解、研究聽眾才可以促使河南墜子正確多維度的傳播。
在繼承與創新發展面前,觀眾的接受認同度成了衡量的判斷標準之一。在傳統文化面前,筆者們不能認為它是舊的藝術形式就一定要摒棄,只要是聽眾認可喜歡,能保留即保留。對于一些新的表現手段,筆者們不能因為它時髦就被濫用,只要聽眾不認可,筆者們就得拋棄。在河南墜子200年的發展傳播史中,仍可活躍的河南墜子形式也正是演員與聽眾之間的默契所為。由此可見,河南墜子的傳承發展都需要在傳播的過程中得以實現,解決河南墜子傳承與發展最大的問題源頭也就是傳播。
本文從河南墜子源流、發展史的輝煌期及現狀、傳播、傳承類型及思路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又結合了筆者自身實際情況,闡述了筆者對于河南墜子傳承發展的全新認知。這篇論文的撰寫,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道路上提供依據和參考,也為分析其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思路和幫助。從而更好的促進河南墜子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