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類公選課是公共選修課程中的重要類別,開設藝術類公選課是各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在公選課程中開設藝術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尚不多見。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受自身發展歷史及教育屬性的定位,其課程體系,尤其是以擴展知識、提升素質為使命的公共選修課亟須細化,從而呼應高職類學生“重技術實踐”的學科定位。基于此背景,常州科教城所轄的常州大學、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常州市政府規劃及協調的區域互助、資源共享的理念下,打破院校“圍墻”,嘗試跨校選修課。各校根據本校特點,遴選出一批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類課程,面向科教城五所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真正做到“資源共享”。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已經總結出了較為完備的教學實踐經驗。本文比對全國高校同類課程現狀,探討藝術實踐類跨系公共選修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以期能為同類教學提供參考[1]。
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作為高校課程構成板塊,長期以來,由于受組織實施的便捷性與約定俗成的藝術普及思想影響,各高校多開設公共美術選修課程,且多以理論課或欣賞課為主,如《美術鑒賞》《書法鑒賞》《中外美術史》《影視賞析》等。由于只重視藝術理論的學習,而忽略了藝術實踐,使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很難完全融入藝術體驗中,從而降低了他們對選修課課堂的參與性。由于公共美術選修課的開展旨在為廣大熱愛藝術的學生提供一個感受藝術的平臺,拉近了他們同藝術的距離。因此,藝術實踐類選修課程對非藝術學生而言,更能填補他們藝術感知的空白,滿足其感受藝術的訴求,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進而促進“人本”全面和諧發展[2]。
從教學組織形式上來看,各大高校大部分的選修課程多采用合班制大課教學,少則也有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通常一個階梯教室能容納幾百人,但是由于人數過多,教學環境不夠理想,課堂秩序難以維護,教學氛圍不夠濃厚,任課教師無法照顧到學生個體體驗的差異性,加之受從教精力、授課時間的限制,不能給學生帶來啟發性的思考,導致很多學生都認為學校開設的選修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也是目前高校選修課程中最為常見的現狀。
從選課學生的心態來看,不少高校在開設選修課時,只關注教師是否可以“開”,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愿意“選”以及“選”的真正目的。據筆者調研了解,很多學生的選修課都是為了課程背后的學分,學分的多少以及該門課程通過率的高低,成為他們是否選擇該課程的重要標準。一般來說,由于大課人數眾多,給任課教師的點名造成困難,即使點名也多以抽查點名的形式代替,任課教師對學生無法有效識別,逃課現象司空見慣。因而,對于多數任課教師而言,人數之多,課堂紀律之混亂,似乎也只能通過點名作為評判和考核學生的重要依據了,課堂互動、學習的跟進就無法得到切實貫徹。學生們由于缺乏必要的體驗,認為選修課內容沒有“用武之地”,多滿足于“修學分”的功利目標,選課的初衷大打折扣[3]。
而對于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為了達到家長和高中教師們的既定目標,很多學生舍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從文從理。在這種機制下,當他們進入高校后,公共選修課就成為很多學生追求自己興趣愛好,展現自己真實特長的一個最佳選擇。有不少學生確實是把選修課作為自己的第二專業來謹慎對待的,他們希望通過對選修課程的了解進而選修一門適合自己的專業課程。近幾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用人單位都希望畢業生能輔修第二專業,這就要求學生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多了解其他專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突破專業的局限,提高綜合素質,拓寬自己的就業面,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高校開設藝術公選課程是深入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基礎。當藝術選修課發展成為學生湊學分的一門普通的選修課程,其開設的意義又有多大?
筆者所任職的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自2011年起積極響應常州科教城管委會的號召,對公選課程改革進行了嘗試,率先在藝術公選課程中推出《亂針繡基礎》《仿景泰藍工藝畫》《服飾品設計與制作》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實踐課程,并面向大學城其他五所高職院校,實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與以往的課程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定位:課程主要以實踐動手為主,以藝術制作體驗為切入點,強化學生的參與感,旨在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被喚醒。以《仿景泰藍工藝畫》課程為例,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整體了解后,任課教師通過手把手、分步驟給學生們詳解講解制作工藝,示范工藝流程,帶領學生親自動手參與仿景泰藍工藝畫的制作過程,使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了解傳統景泰藍工藝制作過程中的掐絲、點藍的意義,學生接收到的不再是“呆滯的思想”,不再僅停留在欣賞、觀摩的階段,而是在藝術欣賞、工藝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完成一系列作品,實現課程目標。而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學生平時的課堂練習,并結合學生最終作品效果作為考核依據,這與一篇課程論文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及將課堂點名作為考核依據的方式截然不同。
(2)選課人數:由傳統的大班合堂課到小班制教學,小班制教學使教師有足夠的精力關注和引導每位學生。一般來說,高職類藝術專業的班級人數都控制在30人以內,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考慮到課程需要學生們動手參與,公選課程繼續采用小班制教學模式,限定班級人數不超過30人。也將教學場所相應地調整為專業教室及工作室,真正實現一對一的輔導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使選修課凝聚為一門技藝。以《亂針繡基礎》課程為例,學生參加了本門選修課的學習,真正收獲的不再局限于理論性的了解和對作品的欣賞,更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感受“一針一線”,落地為體驗工藝品的制作過程。
(3)技藝傳承:高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近年來很多學校都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成為文化教育聯動的活動形式。事實上,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到高校,學校從來不缺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動力,只是在運作模式上往往僅局限于單純的“展示欣賞”和“蜻蜓點水”式的體驗活動,在實際課程建設上,很少有在校內真正開設固定的傳統文化課程和長期相關的主題活動,進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全面納入現代學校教育。而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推選的藝術公選課程中就有常州地方非遺技藝亂針繡,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針繡在近百年來一直是“藏在深閨人不識”,20世紀80年代后,通過楊守玉、陳亞先、孫燕云三代人的努力,已被列入“常州三寶”,才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識,成為具有常州特色的工藝。在此背景下,基于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以亂針繡為代表的傳統技能課程被推選為為數不多的大學城公選課程之一,使非遺在“進校園”的基礎上深化為“進課程”“進課堂”,不斷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深度保護。所以,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我們逐步發現實踐類公選課程的開展,廣受學生好評,備受大家青睞,很多學生是“慕名而來”“有備而來”,甚至還有學生表示可以不要學分也要來參與課程學習,這是在以往的公選課程教學中很難遇到的情況,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自愿選課,更看重的是課程內容,而不是來修學分、混學分。在美術高考制度下,高校開設選修課更多體現了功能價值之外的“興趣”,從而誘發其內在“小宇宙”的爆發力。這不僅是一種理論闡述,更是在教學過程中的多位案例所印證的。
藝術實踐型公選課是“工匠精神”及“非遺保護”語境下高校選修課新的組成部分,結合多年的實踐教學來看,在實際執行中也是頗受學生青睞的課程類別,其開設內容、組織形式均同傳統以理論合班制為主的選修課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種差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了常規專業課程“學以致用”的壓力,與學生內在的動手實踐意識產生共鳴。常州科教城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跨校選修,學分互認”的方式促成了藝術實踐類課程的開設,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實踐的有效改革,拓展了院校“圍墻”的界限,激發了學生對“隔壁校”的向往欲,而藝術實踐類選修課恰以特殊的形式滿足了青少年階段學生求新求異的訴求,成為選修課教學的有益嘗試和革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