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
摘 要:培智學校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教學之中。這是對培智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適應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的一種培養與鍛煉,也能夠讓培智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與情境的創設中更積極地融入課堂,學習語文。本文將從語文教學回歸家庭生活、語文教學聯系學校生活、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培智;生活化;家庭;學校;社會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生活語文課程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存需要,在生活實踐中要注重拓寬生活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課程的整合,既注重現實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師,在年復一年的教學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培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以服務學生的生活為目的,以學生走向社會為導向。那么如何體現教學生活化,讓培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學習中更好地生活?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 教學回歸家庭生活
家庭是最真實、最有效的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家庭里學生能獲得很多知識,對于培智學生更是如此。在教學《客廳》這一課時,我讓家長們拍攝家中客廳的圖片發給我,課前我把這些圖片做成PPT,上課時孩子們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上發言積極,在課堂學習中不僅知道了客廳里都有什么,還能利用圖片說出“客廳里有……有……還有……”。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當天的家庭作業是讓學生給家長介紹家里的客廳。這樣做一舉數得,既復習了當天的教學內容,聯系實際讓孩子們明白了客廳的作用以及里面有什么,又讓家長檢查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還增進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家長們對這種形式的家庭作業非常認可,他們的配合度特別高。所以說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家庭生活的溝通,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幫助培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家庭生活,語文教學要回歸家庭,使學校生活化教育成果得以鞏固。
二 教學聯系學校生活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學校是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在學校中發生的一些事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資源,引用到語文教學中來。比如在教學《文明用餐》這一課時,如何讓這些培智學生理解枯燥的課文內容呢?我把孩子們平時吃飯的情景拍下來做成多媒體課件,對照課文里的要求來講解。場景一:學生們邊吃飯邊大聲說話對應“保持安靜”;場景二:有學生打飯時插隊,吃飯時搶座位對應“遵守紀律”;場景三:個別學生浪費糧食,倒掉吃不完的飯菜對應“愛惜糧食”。教學中有意識地利用學校中的生活情境來教育學生,把活生生的學校生活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對比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使學生明白了怎樣做才是文明用餐。從那以后學生們用餐時互相監督,不插隊、不說話、不浪費,做到了文明用餐。這樣把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真實的學校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使他們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對的堅持去做,錯的堅決不做,利用語文價值導向幫助培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 教學走向社會生活
培智學生由于腦功能發育障礙,認知能力較差,缺乏生活經驗是他們走向社會的障礙。讓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社會,對于中度智障兒童來說,他們只有在生活中利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讓他們到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活環境中去學習,這樣才能融入社會中,不會成為社會的累贅。所以我們自然也要將語文教學回歸到社會生活。比如《紅綠燈》的第一課時,要求學生認識交通信號燈和人行橫道。上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十字路口去觀察交通信號燈和人行橫道,讓學生觀察紅燈亮時車子和行人是怎樣做的,綠燈亮時又是怎樣的。這樣讓學生走向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語文。使他們更能認識和理解這些生活中的交通設施的用途。 第二課時的時候,在學生掌握了交通規則后,我首先讓學生利用走廊里的教具,演習過馬路。這樣讓他們脫離了“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的兒歌;然后,老師再次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馬路上,讓學生自己獨立觀察交通信號燈并走過十字路口,學生真正學會了怎樣過馬路,他們的積極性都很高。這樣的教學把枯燥的交通規則變成了親身的體驗,提高了學習的效果,加深了培智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他們親身體驗了學習知識的過程,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增強了安全意識。
總之,在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生活技能的掌握是相輔相成的。生活化的教學能將培智學生的教學還原為培智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化繁為簡。作為培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該想方設法使語文課更接近學生,更接近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使培智學生能夠真正地利用學到的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融入社會,融入生活。
參考文獻:
[1]陳偉豐.淺談特教學校生活化教育的實施[J].現代特殊教育,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