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是啟智的“杠桿”,是引發和加速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是學生發展、提高的必要前提。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科的特點,創設讓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情境,步入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物理;教學;情境創設
一 創設形式多樣的導學情境
導學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手段,它是課堂教學必需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師必備的一種教學技能,它是學生主體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師指導作用的體現。有效的導學能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情境,因此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的導學探索和實踐:
(一)比喻導學。即用學生熟知的,且與新知識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對應說明新知識的疑難之處,配合正確講解,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光的反射》中,講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一知識時,打個比方,提問學生:“小燁,你的相貌跟你父親像,能否說你父親的相貌與你像?”同學們恍然大悟。講到“壓縮體積,氣體液化”時,由于實驗難做,用“就書講書”的方法更難說明問題,于是又用比喻: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寫“液化”兩字,不久字跡消失,問:“這兩字哪去了?”“蒸發變成氣體了。”“若把這些氣體叫回來重新集中,重變成液體,不就相當于壓縮體積嗎?”恰當的比喻,化解了教學難點。
(二)險情導學。讓學生“繃緊心靈三弦”,再發出“原來如此”的感嘆,所傳授的知識點就深深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如:出示一個釘滿大頭針的釘床,再把一個塑料袋(上面畫笑臉)裝上水放在釘床上,學生估計塑料袋非破不可,卻沒想到塑料袋非但沒被刺破,還溢滿笑容,學生大為驚訝。再把另一袋裝上水的塑料袋(畫上哭臉)放在只有幾個大頭針的釘床上,此時哭臉顯現,“淚水”油涌而出。就此引出,印證了公式P=F/S。
(三)故事導學。故事亦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把趣味物理小故事適時得體地穿插在章節或段落中,能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狀態。如在“平面鏡的運用”中,我講了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間,羅馬人大舉人侵希臘,派出一支船隊,滿載精兵,準備攻打阿基米德的家鄉一一敘拉古城。阿基米德求見國王,獻出破敵妙計一一動員全鄉婦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邊列隊,每人各執一面平面鏡,集中太陽光向羅馬戰船反射,不一會兒,船隊燃起熊熊大火,船毀人亡。阿基米德運用了平面鏡能反射光的原理,不費一兵一卒打敗了敵人,拯救了家鄉。由故事再引入到“平面鏡改變光的方向的運用”的教學中更激發了學生求知、探索、創新的主動性。
二 營造妙趣橫生的實驗情境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中,如僅僅依照課本提供的實驗素材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學生會感覺枯燥、刻板,無新鮮感。所以,教師還應努力改進、創新實驗,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在“平面鏡成像”一節中,我設置了一箭雙雕小實驗:用兩根等高蠟燭、把其中一根放在玻璃面前,另一根置于像的位置,點燃前面一根蠟燭,可發現后一根蠟燭也同時被點亮,數師移動后一根蠟燭,發現蠟燭滅了,又移動像的位置,又被點燃。一前一后,一亮一滅,音通的操作,神奇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引入到“平面正鏡成像特點”的教學。在“光的直線傳播”教學中,如何驗證光的直線的傳播?實驗步驟如下:
1讓一位同學拿鐳射筆在倒扣的燒杯上照射(觀察不到直線路徑現象);
2.數師展示蚊香,點燃蚊香,一直到燒杯中充滿蚊香煙,讓一位同學再做前一位同學的實驗,光束筆直可見;
3.提問在液體中可否驗證光的直線傳播?據前,如何可使光線路徑可見?
4.學生踴躍作答,有的提出滴入水,有的提出撒入粉筆灰,有的提出用骯臟的水等,再讓學生上臺各顯身手,驗證自己的說法;
5.氣體、液體的實驗后,讓學生考慮固體,由學生討論后,再出示水果凍進行實驗。
實驗情境的創設,使實驗具有更豐富的色彩,使生硬的器材展現出勃勃生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情境
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利用物理知識,進行小制作。如“平面鏡”應用的空杯變化,“動滑輪”的拔河賽,“著火點”的紙鍋燒水,“失重”的自制手電筒等。這些課外活動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拓寬了視野,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學好物理大有裨益。
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規律的領悟,猶如從低處到高處,需要教師創設情境,用學生熟悉的材料進行實驗制作,設臺階引入,讓學生把握、領悟知識,促進教學思想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于淑娟.關于中學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9,(2):126.
[2]江紹權.數學課堂多元化的情境創設[J].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7,(5):6-8.
作者簡介:林錦鳳(1973—),女,漢族,福建漳州人,大專學歷,中學一級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