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喜
摘 要:小學科學是小學階段很重要的一門學科,是集觀察、演示、實踐、調查等于一體的課程,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揭開大自然神秘的面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學生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教育觀念及教育手段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小學科學教學的革新對傳統教育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它豐富了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學教育又多以興趣引導為主。因此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新型化是極其必要的,但是很多老師對此卻束手無策。筆者作為一名任課老師,對此提出來以下的解決方案,希望可以提供參考。
一 教學內容生活化
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性學科,是做科學啟蒙的學科。當然科學課程所學習的內容是非常具體的自然事物。當兒童從出生起就開始接觸世界,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過程實際也是對世界的認識過程,盡管兒童對周邊的事物有認識,但認識有限,容易出現一些模糊的認識或錯誤的認識,而科學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孩子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科學。在上科學課時,很容易看到一種現象就是孩子在上課,但是都不看課本,所學習的東西都是孩子們周圍一些常見的東西。而課本實際上只是規定了一些教學的內容,包括科學的概念、定義和規律等。這些都是用來幫助孩子們正確認識世界的。所以為什么看不到孩子們學課本,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科學這門課程的定位本身就是要去學周圍的具體自然事物,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世界。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教材,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是要從認識世界的角度來說,其內容也是有限制的。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風向和風速》這一課時,風的速度與風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學生根本沒有見過,也就談不上認識,但教材已經給出了教學的一個確定的形式僅供學生認識與學習,即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小學生的科學信念,奠定相關的科學基礎,最終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 應用信息技術,開闊學生視野
教學要結合生活,但是小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比較抽象的或者年代久遠的科學知識,老師無法直接簡單地對其進行講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依靠相關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采用視頻的方式動靜結合,適時做出講解,做到圖文并茂,使得科學教學的課堂氛圍變得相應輕松。同樣使小學生感到課堂有真實性和表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相關能力。
例如,老師在講解相對復雜的溫度、云、天氣的變化過程時,我們就可以播放有關這一系列資源形成過程的視頻,利用惟妙惟肖的動畫畫面和清晰的配音講解,這樣不但讓學生輕松地理解了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樣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掌握了相應的科學地理知識。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適當的鍛煉,例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中有關于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這一部分的內容,對此,我們教師首先可以下載網上視頻并播放供學生們觀看。然后,等學生大致了解了相關內容后帶領學生去實驗室親自做實驗并做相應的記錄,這樣可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相關能力。
三 培養創新能力,豐富教學內容
科學的發展需要科學創新精神。而科學創新精神需要在一開始進行培養。這也是國家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開設這門科目的根本目的。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豐富課堂內容,多加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認可學生看法。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述《食鹽在水里溶解的情況》時,可以適當對其改編,在學生通過實驗得知食鹽能溶于水中之后,再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比如,是不是自然界的東西都能溶于水?這時,教師不對其做任何解釋,并且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得出答案。也可以適當提供現有的材料。比如,糖果、食用油、面粉,粉筆沫等物體分別與水混合進行相應實驗,通過這個過程找到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探索性學習中既可以發現問題,又能夠解決問題,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激起小學生對外界的好奇心,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激發學生思維,進而使他們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究。
總而言之,將新的教學方式滲透于小學科學教學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過程中,學校和老師應共同努力制定相關的策略方針,根據小學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采取合理的相應的科學教學手段,對孩子盡職盡責。這樣才能促進科學教育事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程為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9):70.
[2]李志波.“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成才之路,2014(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