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冰
【摘 要】目前,鄭州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流動人口已成為鄭州城市建設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群體。本文從分析鄭州市流動人口的現狀著手,總結流動人口增長給城市發展帶來的主要社會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實現鄭州未來的可持續協調化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流動人口;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 C924.21;F299.2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3-026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129
隨著中原城市群的建設以及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城市首位度地位日益提升,目前鄭州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個常住人口規模大于戶籍人口規模的地市,體現了鄭州較強的人口吸聚能力。流動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為鄭州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為鄭州創造了更多的消費和需求市場,為鄭州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但是,在發展的進程中,某些領域的資源分配沖突和價值觀念的差距也逐步體現出來。
1 鄭州人口發展現狀
1.1 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概念
按照河南省統計局《2018年河南省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界定,常住人口通常包括以下三種人群:(1)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2)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居住在本鄉鎮街道的人;(3)境外工作學習及外出不滿半年但戶口仍在本鄉鎮街道的人。
但流動人口的概念卻相對較為模糊,標準不盡統一。大多數對流動人口的研究采用國家統計局在人口普查中對流動人口是這樣界定即流動人口指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且戶口登記地與居住地不一致的人口。這種界定標準。
1.2 鄭州人口發展歷程及現狀
河南是人口大省,全省總人口常年位居全國各省區前列。鄭州市作為河南的省會,其人口增長與河南省人口增長基本保持同步。據統計,2018年鄭州首次跨入千萬人口城市行列,也超越南陽成為河南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近十年以來,鄭州市總人口從2008年的743.6萬增加到2018年的1013.6萬元。隨著鄭州獲批國家中心城市,鄭州今后將不斷發揮其在規模經濟與集聚經濟方面的優勢,會吸引更多外來人口的流入,鄭州的城市規模會進一步向特大型城市轉變。根據鄭州市人民政府對外公示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7年修訂)顯示,到2020年鄭州市域總人口為12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25萬人,城鎮化水平將達82%左右。
1.3 鄭州市流動人口現狀
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河南人口發展報告》,截至2018年底,鄭州市人口1013.6萬人,另外,有340萬左右的常住流動人口。據統計,流入鄭州的人口數量,占省外流入河南人口總量的37%左右,占省內跨市之間流動人口總量的60%左右。作為人口密度較大的都市,鄭州的人口數量值得更多的關注和思考。按照2018年的數據標準,鄭州在73.4%的城鎮化率的基礎上,按照每年5%—6%的人口增長率遞增,人口增長面臨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日益凸顯。隨著二孩兒及二胎政策的放開,人口較前幾年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2 鄭州市流動人口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流動人口造成醫療資源的相對稀缺
鄭州市醫療資源在近幾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和急劇增長的醫療需求相比,則是相形見絀。以鄭州市三甲醫院為例,較有名氣的公立醫院都是常年人滿為患,全省的醫療需求都來享用有限的醫療資源,這里除了鄭州市的常住人口外,流動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比率在日益攀升。為城市做貢獻,卻不能獲得配套的資源,是目前醫療面臨的主要挑戰。進入各大三甲公立醫院,住院部走廊加床是常年的常態,主任醫生或者是有名氣的醫生更是一號難求。地方的醫療資源閑置率較高,而鄭州市中心的醫療資源則過度的利用。在人滿為患的診療大廳和住院部,疲憊的醫生和擁擠的人群不僅僅是看病難、難看病的問題,更蘊含著一觸即發的醫患糾紛。
2.2 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突出
無論是常住居民還是流動人口,教育問題都是面臨的主要問題。鄭州市原有的教育資源本身就匱乏,公立學校指標有限,完全滿足不了常住居民的子女入學需求,更不用說流動人口了。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時需要提供一系列證明和文件,程序復雜,障礙較多。一些城市的學校要求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繳納林林總總的費用,如贊助費、擇校費、借讀費以及其他各種巧立名目的費用。在各種費用的堆積下,無疑加大了流動人口家庭的經濟負擔,使他們更加難以融入城市生活。
2.3 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相對缺失
一是由于流動人口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勞動技能,與本地戶籍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的就業崗位普遍集中在城市居民不愿從事的服務業或建筑業,收入與薪資普遍較低,而且流動人口多數以分散的形式謀生,未加入相關的工會組織,甚至與雇主未簽訂相關的勞動合同,導致拖欠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侵害了流動人口的合法勞動權益,而且會造成勞資糾紛,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造成威脅,也使他們更加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缺失。二是城市流動人口在城市的社會保險參保率普遍不高,數據顯示,其社保參保率不到城市人口的一半。顯然,社會保障相對缺失使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產生極大的阻礙。
2.4 流動人口住房問題凸顯
調查顯示: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住房來源以單位提供臨時住房為主(占55.2%);其次是自己租房(占37.6%);流動人口中也有少部分人購買了商品房(占5%),以及其他方式的住房(占2.2%)。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人均居住面積在5—10平方米占39.75%,人均居住面積在10—20 平方米的占41.25%,10—20 平方米的占7.53%,30平方米的占11.48%。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流動人口的住房條件較差,一般面積狹小,居住空間擁擠,衛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更是無法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而為了增加住房,城市中的土地過度開發,棚戶區和城中村的改造如火如荼,隨之帶來的就是城市綠化的減少和城市居住環境水平的下降。
2.5 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加大
城市流動人口增加,加劇了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的壓力,同時,帶來了流動人口管理的困難,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問題日益增加。據統計,目前流動人口犯罪已經占到犯罪總數的70%以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這個比率甚至高達90%。流動人口的居住地點不穩定,工作崗位也時常變化,這為流動人口的統計帶來一定的難度,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治安和城市管理的難度增加。
3 鄭州市流動人口管理的對策
3.1 完善流動人口醫療保障體系
政府推進醫療改革應充分考慮和尊重城市流動人口的利益與權益。一是流動人口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并簽訂勞動合同時,政府應把城市工作的流動人口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之中,鼓勵他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繼續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關系的轉移和接續工作。二是由政府引導社會資金建立平價醫院,以解決流動人口在衛生、醫療等方面遇到的各種難題。三是推進醫療關愛落地工作,可以在流動人口集聚區附近的醫院開設服務流動人口的專門窗口和愛心門診,在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兒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等方面提供免費服務。
3.2 健全流動人口教育保障體系
如今,隨著流動人口家庭化趨勢日益凸顯,子女教育成為流動人口面臨的需要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政府首先應要流動子女入園上學等問題納入城市總體的教育規劃中,讓流動人口子女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入學權。其次,應積極推廣公辦“外來務工子女定點學?!保瑏斫鉀Q流動人口子女就近入學的難題。第三,加強對民辦學校的財政支持,鼓勵這些民辦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并在城市落地生根。第四,規范教學秩序,強化教育監管。簡化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手續,制定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統一收費標準,杜絕各種亂收費,從而降低流動人口家庭的經濟負擔,使他們更輕松地融入城市生活。
3.3 建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
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為了增強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合度,應逐步建立和推進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是規范用工制度及用工程序,借助國家相關政策,提高和改善流動人口的薪資水平及各項福利待遇,保障其基本的勞動權益。二是本著“廣覆蓋、低標準、可持續”的原則,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險,不斷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機制。三是提供多層次的流動人口大病醫療、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從根本上保障流動人口自身的權益。
3.4 改善流動人口生活居住條件
首先,提高流動人口集宿居住的比例。實施“政府搭臺子、市場來唱戲”,利用空閑土地以及廠房,采取由政府集中投資或借助民間資金、企業出資等途徑,提供專為流動人口建設的集住宿、管理、服務一條龍的集宿地,并在周邊建設如超市、醫務室、文體活動室等配套生活設施,引導流動人口納入規范服務范圍,減少進城務工人員的散居率。其次,不斷探索將流動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的條件,調整和優化公租房政策。最后,依法加強私有房屋租賃市場管理,規范私有房屋出租,依法嚴厲打擊房屋租賃黑中介,規范房屋租賃中介機構行為,以保障外來流動人口租住的合法權益。
3.5 提升流動人口自身綜合素質
目前,流動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欠缺現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儲備和職業技能,大多數外來流動人口就業分布在城市勞動力不愿從事的“臟、危、苦”等工作。而且,由于流動人口自身法律意識淡薄、遵紀守法意識差,在適應與融入所在城市社會的過程中,會出現與城市有序的生活方式相悖的不良行為。這就要求流動人口自身需要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城市相關管理的相關規定,增強自身依法辦事的自覺性,以適應所在城市生產、生活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適應與融入城市社會,實現由流動人口到新市民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邢文會.鄭州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現狀及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6-109.
[2]周皓.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及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12(03):27-37.
[3]馮蕓,劉洋.聚焦新型城鎮化(河南社會發展藍皮書)[N].河南日報,2014-02-28.
[4]潘淑清.試論人口流動與生育轉變[J].西北人口,2001(2):9-10.
[5]朱海琳,白薇,陳建成,張玉靜.北京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15(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