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河北省灤平縣職教中心,河北 灤平 068250)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嚴重缺乏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有構建良好的數學興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的學習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的,學生聽懂一節課,掌握一種數學方法,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測驗得到好成績,平時教師的鼓勵與贊賞等,都能使學生從這些“獲得感”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更高的學習熱情。相反,如果學生在學習上屢屢失敗,聽不懂課,題不會做,學生便會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在學生取得成功時,應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愿望和動機。
在實際教學中,完全可以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讓“獲得感”走近每一位學生。同時,要根據數學本身的特點,對學生分層要求,尤其對差生更要多創造一些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對數學能產生興趣、增強信心。
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為了使學習富有成效,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倍感興趣,并在學習中尋求歡樂。”高中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強烈的好奇心能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濃厚興趣又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所以在數學教學中,不應照本宣科地對學生灌輸數學知識,而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養成勇于克服困難的決心,比如,在學習“微積分”的時候,教師可以把萊布尼茨與牛頓的故事作為數學教學情境;在講解“歸納與推理”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這樣既能夠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夠無形之中滲透數學史,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建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學習“等比數列”時,講述古代印度太子“西拉謨”鼓勵軍棋發明者的故事,這樣以故事索引,當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時,接著言歸正傳,把學生欣然帶進“興趣化學習”之中。這種設置懸念的方法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倍感興趣,學生能積極思考,知識的接受由被動轉化為主動。
教師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中,要學會挖掘數學美,數學美不同于自然美、藝術美,數學美主要表現為內在美、邏輯美、理智美。數學美是隱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內容。要領悟數學美,必須通過“抽象枯燥”的符號、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內部的數學思想,任何智能活動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數學美是對數學對象融入情感的產物。數學美育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掌握數學內容,培養數學創造能力及體會數學的價值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在很多學生心目中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無法意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重要性,所以高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中的美,感受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提高數學學習興趣。比如,數學美包含了奇異美、對稱美、統一美、簡單美、形式美等,其中數學圖形可以展現出數學的形式美;數學的概括、抽象性能夠體現出數學的內在美、統一美。比如,在開展“幾何證明”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探究數學知識的邏輯美,在開展“二次函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圖像的對稱美與函數式的結構美,從中總結、歸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與定義,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所以高中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分段函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出租車計費問題來開設定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乘坐出租車的問題,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分段函數性質的記憶與理解,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房子分期付款來設定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家房屋狀況來計算房子的月供,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鞏固、復習所學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父母的經濟壓力,從而更加努力的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教育教學中,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