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莉
(青島膠州市阜安小學,山東 青島 266300)
正所謂,教書育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的主要職責不僅是要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同時也要為學生灌輸一定的人生道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就應該適當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進而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中,是以德育的課程為主,聯系著各個學科的課程進行共同展開的內容,因此在德育的具體教學中,可以說是各個學科的教師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出現了輔導的內容不明確、輔導的目標不統一等問題。
由于在教學中,各個科目教師的共同參與,彼此之間對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異,許多的教師對于兒童心理學的認識程度上也存在著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輔導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在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是隨機性的進行。在這樣的輔導行為中,心理輔導的重要功能就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其生理與心理的一直處于急速的發展過程中。因此,教師需要及時的對于學生的情況進行關注,長效機制的缺乏使得學生不能順利的與教師進行心理上的交流與溝通,使得心理問題難以及時的解決。
在小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中,經歷著一個較為長期的階段。在這樣的一個長期過程里,隨時會出現一些影響學生心理建立發展的因素,這些事件的發生是突然的,例如,自然災害等,然而其所帶來的影響卻是較為持久的,缺乏應急心理輔導機制的建立,學生的在面對突發狀況所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難以積極的面對特殊的狀況。
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我國大部分小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大多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以及傲慢心理,不愿意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也不愿意面對困難以及辛苦,缺乏意志力以及艱苦精神。因此,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們就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情況對其進行德育滲透,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思維,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借助講故事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分享精神;通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孝順心理;通過邱少云、雷鋒以及董存瑞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具有生活性的教學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德育意識。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瓶中解救小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謙讓精神;通過兩人三足的游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此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
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應該是除了學生家長之外,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榜樣,以此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首先,站在儀容的角度上來說,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穿著得體,不要穿一些過于暴露或是過于奇異的服裝,這樣不僅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同時也會對學生形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其次,站在交流的角度上來說,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語言的準確性,嚴禁說臟話,或是對學生進行侮辱人格的批評,使得學生的心理受到嚴重的傷害。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在要求學生為自己做一些工作時,應該對其說“請”,當工作結束,教師需要對學生表達感謝,以此培養學生的禮貌思維。最后,站在行為的角度上來說,教師們一定要保證行為的規范,不要當著學生的面蹺二郎腿,抽煙以及駝背等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以此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現如今,在我國的教學環境中,經常會出現教師打罵學生、羞辱學生的新聞,甚至會有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丑惡行為,對學生的身體以及心靈造成了無法補救的傷害。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若想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德育滲透,就一定要注重優化自身的德育素質。首先,教師應該擺正自身的教育態度,俗語稱“為人師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正確的行為準則,能夠應用正確的師生態度去面對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保護;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設計相關的師德考核機制,組織學生定期對教師進行匿名評價,以此對教師自身形成警示以及督促,推動教師自身的穩定提升,促進德育工作的穩定開展。
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理論式的教學通常無法達到教師們預期中的效果,甚至有時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就可以對教學的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利用實踐性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推動學生德育意識的形成。比如:教師們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注意班會活動,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穿插娛樂活動,以此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成立互助小組,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推動學生德育素質的穩定發展。
教師在心理學的研究學習上,首先需要以自我的本職工作作為研究的引導點,系統的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進行學習以及總結,于此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研究不同階段中的兒童心理學,以此來促進對于各個不同年級中學生心理狀況的了解。此外,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心理學方面,多數的教師缺乏專業的系統的學習經歷,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問題。學校需要組織教師進行集體的學習,于此同時,為教師安排專業的心理學人士展開課程的培訓。值得注意的是,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于教學的經驗進行整理、交流,提升心理輔導的水平。
在教學實踐中,知識都是具有較強系統性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也應該遵循系統性原則,以免割裂知識的整體性,造成理解障礙。當前部分老師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也實施碎片化教學,不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也不能及時想到有關知識,對學習效果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為了有效提升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心理輔導工作的整體質量,發揮心理輔導的實際作用,應該注重輔導工作的系統性。
在這一部分措施的建立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廣泛的經驗吸取以及理論書籍的閱讀,在建立的過程中盡量的保證應急的機制能夠應對于大部分的學生出現的緊急性的心理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應用演示的方式,構建學生的緊急心理事件的模型。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們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啟蒙教育,為學生灌輸一些理論知識,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們開展一些德育教學活動,為其灌輸德育的知識,培養其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素質的公民,使其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