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兆葉
(河北省蔚縣蔚州鎮南區中心校前一完小,河北 蔚縣 075700)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知識。比如,認識形狀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先用白紙折成不同的形狀,讓學生把不同的拼成不同的長方體或形狀加以組合,提出各種造型,再講一講,比一比。學生對此頗感興趣,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駕駛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無拘無束拼著自己熟悉的東西:汽車、大象、房子、水果、海綿寶寶、變形金剛。這樣的游戲活動,很好的把新知識與孩子們原有的形象思維聯系起來。
在我們最初認識數的時候,如果單單把數字看作是一個冷冰冰的符號的時候,那么數字離我們很遙遠。在我的課堂中,我經常帶領孩子去接近數字,與他們交朋友,每一個數字都有他的自身特點,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將數字一一介紹給孩子們。例如,在認識“0”的時候,我說:“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胖胖的朋友,他很圓,像皮球,又像車輪,所以他跑得很快,在數字跑步比賽的時候,就得了第一名,排在最前面,他的名字就是“0”在學習“10以內加減法”的時候,我告訴學生,10個數字經常分組玩游戲,數的組成就是數的分與合,在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先讓學生拿出兩塊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1)。得到并學會用分與合說組成。再讓學生拿出4塊積木。也要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的不一樣,通過交流發現有三種:(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很有規律的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邊邊擺弄。他們想出了好辦法,發現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左邊,每次移1個到右邊,就(3,1),(2,2),(1,3);也有的講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右邊,每次移1個到左邊,這樣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1).兩種分法都有道理,教師及時地給于表揚,同學們得到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為了讓學生們熟練運算,我讓孩子們模擬購物,在買的過程中,反復計算。當然,我們買的“商品”,是事先做的卡片,標明價格。而購物的鈔票則是生活中常見的撲克牌。用同樣的錢,購買不同的產品,要比比數量。算算價格,看看剩余。一次購物,加減法都會用到。變換不同的方式,購物就是一場數學競賽,孩子們樂此不疲。學生們走出課堂,回到家中,也愿意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他們會計算作業,做飯的時間。也會幫爸爸、媽媽理財,算算每個月的開銷,從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懂得了節約與理性購物。
首先,教師要沖出課本的圈,雖然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但卻不是唯一的憑借。只有教師首先不受課本的束縛,才能使學生不受課本的束縛,所以,如何科學、合理、靈活、正確地使用教材,是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關鍵之一,教師只有在對教材掌握“熟”,對目標理解“透”的基礎上,才能對教學內容處理“細”,才能在教法上講究“活”。其次,讓學生沖出老師和課本的圈子,教學生中只有讓學生沖出老師和課本的圈子,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眾所周知,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起主導作用,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指導思想,千方百計創設好教學情境,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切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而如以“活”目標帶動學生,以“活”導入啟“動”學生,以“活”內調動學生等等,讓每個學生都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中大膽嘗試,充分鍛煉,張揚個性,發展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不忘為學生搭臺,即點撥相關的知識點,提供幾多思路,讓他們尋求不同解題方法,盡量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腦,讓孩子多想一想; “解放小孩的眼睛”,讓孩子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小手’’,讓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讓孩子多說一說,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如讓他們組成各種興趣小組,帶著問題深入社會調查訪問,動手實踐交流辯論,長期堅持效果肯定不錯。
學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鼓勵,喝彩與掌聲。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當著大家的面多一些表揚、鼓勵和贊揚,將會使全班學生都感到愉悅,學習氛圍也因之輕松,課堂教學因之活躍,他們的人格也因之健康成長——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擁有了自信,盡管學生有時的創新鼓勵與喝彩,少些批評責罵,讓學生“心靈的天空”,永遠放晴,使學生都擁有自信,敢于嘗試,樂于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永不氣餒!
在數學樂園里,學生不在抱怨計算的枯燥,也不再計算的正確率上,和老師周旋,計算不再馬馬虎虎。老師的鼓勵與引導是孩子們認識到,數學的用途很廣泛,與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