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琳
(重慶市城口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城口 405900)
教師只有深入地去理解和揣摩文本,生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使學生經歷一段豐富的閱讀學習體驗。魯迅作品曾幾何時是一種信息交流的內體,或用于傳達事實,或抒發思想感情,這些都成為了教師的參考使用方式。因此,在進行魯迅作品的教學時,教師自己首先要進入到文章中所描繪的世界,如果教師自己都浮于表面,難以深入,只憑主觀臆測來引導學生進行解讀,那學生又怎么能夠體會到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呢?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通常教師都會著重地去講作者對于百草園中“樂”的向往,而對于三味書屋的定位確實枯燥、乏味,那么三味書屋真的就一點樂就沒有嗎?其實不然,其中課間偷溜到后園嬉耍與老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在底下乘機偷樂都是三味書屋中充滿諧趣的表現,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再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教師需要把握文章內容欲揚先抑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魯迅回憶兒時與長媽媽之間發生的事來體會中年時期的魯迅對于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魯迅的作品中,尤以表現深切和格式特別的小說文本最耐人尋味。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偏重于剖析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切思想內涵,卻忽略了這些在現代人看來稀奇古怪的文本格式特點。其實,通過綜合分析可以發現,魯迅的小說文本在格式上吸收了借鑒了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例如巧妙多變的敘事角度,選材的截取,片段與場景的連接等等;在此基礎上,又融入了傳統的小說寫作技巧,如白描、烘托氛圍等等。例如,在《孔乙己》中,以小伙計為第一視角展開敘述,形成了三層“看”與“被看”的關系,短衣幫看孔乙己,小伙計看短衣幫嘲笑孔乙己,而讀者則是站在小伙計的視角看全部。文章兩千余字看似只是一篇行云流水的敘述,但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和魯迅深厚的寫作功力卻需要深深細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于魯迅寫作特別之處的疑惑,來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講解,這不乏是一個提升學生閱讀分析和理解能力的途徑。
其實不只是魯迅作品,在分析任何文本時,教師都應引導學生遵循從思想內涵到文本格式,從人文性到工具性,從了解到學習的順序,這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想必一定是有所不同的。
在閱讀教學中所講的知人論世,指的是要讀懂一個人的作品,就應該對其生平有所了解,知道文章是在作者人生中的哪一個階段創作出來的,一來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二來也培養學生先知其人后論其世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多對魯迅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以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力支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教學內容有所側重,讓學生去認識和了解一個真實的魯迅,也就是除了政治定位和社會固化意識之外的魯迅。例如,在《回憶魯迅先生(節選)》中,教師就可以從魯迅的品格、追求、生平事跡、生活經歷,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進行講解,只有“論其世”,才能夠“知其人”,只有感受魯迅所處的時代環境,才能夠理解他的追求,體會到他的無奈。
初中語文教材中一共選取了六篇魯迅作品,教師可以將其設定為“童年的魯迅”“成長中的魯迅”以及“魯迅的思考”三個主題,其中“童年的魯迅”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成長中的魯迅”包括《藤野先生》和《社戲》;了魯迅的思考包括《故鄉》和《孔乙己》。此外,也可以從每篇課文中縱向地選擇主題進行講解,比如說一說魯迅作品中的紹興,就可以選擇《社戲》和《故鄉》;選取關于魯鎮的描寫,就可以選擇《孔乙己》等等。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到全部的魯迅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不同文本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分析魯迅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鍛煉學生思維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學生對于魯迅作品的閱讀理解難度。
除了主題閱讀之外,教師也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切入,根據學生的任職情況來選擇性地補充一些課外的魯迅作品,為學生提供更多走近魯迅的機會。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閱讀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如開展魯迅讀書會、交流會等,既能夠起到鍛煉學生表達交流能力的目的,也可以拓展了解魯迅的途徑。
文體的不同決定表達效果與審美效果的不同,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也要考慮到問題的影響。在初中階段所涉及到的魯迅作品中,主要以散文和小說為主,散文的內容比較廣泛,大到國事、小到瑣事,都可成為寫作素材,運筆也更加自由,主要用于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小說則主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揭示和反映社會。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都是魯迅先生對故人的回憶,所以教師應將教學側重點設計為體會作者對二人的情感,又是怎樣用文字表達的。
魯迅作品是初中語文教材文本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去認識魯迅,理解魯迅,走進他的精神世界,繼承他作品中的優秀思想,為自身語文素養的提高和知人論世態度的養成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