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曦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鳳凰于飛》是桂習禮先生創作的一首帶有云貴地區布依族特色的揚琴獨奏曲。布依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桂習禮先生在民間采風期間偶然發現了布依族的“伴嫁歌”,因此他就將這種伴嫁歌作為題材寫出了這首《鳳凰于飛》。這首作品在桂習禮的創作生涯中可謂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鳳凰于飛”這個名字出自《詩經·大雅·卷阿》中的“鳳凰于飛,翙翙其羽。”全曲分為五個部分:引子(鳥語花香,喜氣洋洋)、出嫁(離別出嫁,美麗柔情)、歌舞(送親傘下,輕歌曼舞)、歡慶(歌舞慶賀,熱烈歡騰)、尾聲(夜闌客歸,情深意長),這五部分的速度大致為自由-慢-輕快-快-慢的拱形結構使得情緒也跟著跌宕起伏,感染力很強。作品的敘事性和故事性極強,緊緊圍繞“少女出嫁”這一過程展開,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幅生動的民族婚嫁場景。該作品于1991年6月定稿,在1994年4月由著名揚琴演奏家劉月寧在北京音樂廳首演并獲得一致好評。
作品以布依族音樂《伴嫁歌》為素材創作,全曲以“出嫁”為基本主題。從作品的結構來看,作者是按照布依族婚禮的過程來整體設置的。樂曲將婚禮的過程表現的極其生動,讓人仿佛可以看到現場的熱鬧景象。
引子為自由的散板,長度較短。樂曲一開始在低音區以最弱的聲音展開,由揚琴音域內C調最低音6和3的交替來模仿敲鼓的聲音。速度方面慢起漸快,表現出迎親隊伍人們的腳步聲漸漸靠近,給聽者帶來了一種非常真實的感受。這里6和3運用了一種節奏型XXX XX XXX XX并且標注了無限反復記號,期間力度不斷增強直至達到最高點。
接下來繼續由低音3和7運用開頭出現過的節奏型模仿鼓聲。這時的音量比開頭的音量要大,最后一句前倚音的使用更加豐富了旋律的進行。這段表現出了迎親場面的熱鬧場景。
接著由一串反竹與正竹的交替再加上前倚音點綴模仿喜鵲的叫聲。在高音區使用反竹技巧模仿喜鵲清脆的叫聲,反竹輕巧的聲音靈動感十足,仿佛喜鵲就在人的面前鳴叫一般。低音區使用正竹模仿出喜鵲叫聲在山谷中產生的回聲,交相輝映的感覺發揮地淋漓盡致。這里雖然力度較弱,但是卻不虛,尤其是這里的鳥叫聲與引子剛開始模仿鼓的聲音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切都恰到好處,描繪出了一副完美的山中景象,令人神往。
引子的最后先出現一段高音區反竹輪音,接在低音區正竹進行。這里速度放慢,音量也逐漸減小,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為下面慢板的進行做好了情緒上的鋪墊。
樂曲由此轉到C調,進入抒情的慢板,由三個小分段構成。這一段是全曲的主題樂段,調式為典型的五聲調式,極有韻味。旋律基本圍繞3和6這兩個音進行,使樂曲的民族性更加突出。第一小分段由一段富有旋律感的連續輪音開始,營造出了一種略帶悲涼的氣氛,體現了出嫁少女馬上就要與家人分離的傷感。加上強弱的起伏與呼吸記號的設置更加表現出了出嫁少女內心的跌宕與不舍。后面八度輪音進一步推動了旋律的升華。
第二小分段作者再次使用了反竹技巧,左手反竹奏出主旋律,右手則是低音區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襯托主旋律。這里表現出的感情比前面要稍歡快一些,旋律的跳躍感也有所增強,左右手的搭配非常和諧。
第三小分段樂曲進入了全曲的第一個小高潮,情緒為激情地,速度加快,突出旋律的重音。表現出了出嫁少女內心的激情澎湃以及即將離開生活了多年的家去往另外一個地方的緊張與不安的情緒。
樂曲由此轉入D調,雖然還是慢板,但是節拍由上一段的4/4拍轉為了3/8拍,3/8拍是典型的舞曲節拍,著重突出第一個音。從節拍上的變化可以看出旋律變得較為輕快。左手為反竹,右手為分解和弦伴奏,非常輕盈。體現出人們喜悅的心情,反映出了此段輕歌曼舞的主題。
接下來樂曲變為節奏型為一個四分音符的輪音和四個十六分音符組合而成,再加上裝飾音前倚音的使用,使得旋律動感十足,舞蹈性很強。
樂曲正式進入快板,速度顯著提高,由附點音符和前八后十六音符組成的節奏型是布依族音樂中的一個特色音型。同時這里的音型也可以認為是號角的聲音,意味著正式的婚禮儀式馬上就要開始。此段表現出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婚禮場面,體現出了布依族人民的熱情以及大家對新人的祝福和他們對婚禮的重視程度。
接著樂曲轉入G調,節奏與此段開頭的節奏一樣。并且在低音區的運用了半音階tr(顫音)的上行,雖然這個上行是不協和音程但是可以借此體現出婚禮場面的熱鬧程度,再加上后面低音區連續的三連音,可以給聽者帶來更加強烈的感受。
節拍轉向3/4拍,左手的“座音”保持在5和1上,承托起右手的旋律,左右手共同構成了快速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進行。音量由弱漸強,情緒越來越高漲,描繪出婚禮進入了最高潮階段,所有人都非常興奮的一副場景。
樂曲尾聲部分回歸主題,重現主旋律,音量較弱。最后重現了XXX XX XXX XX的節奏型,與樂曲的開頭形成呼應。表現出夜幕降臨,賓客們依依不舍的離開婚禮現場,在月光的映襯下歸家,一切又重歸平靜的場景,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