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虹
(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一帶一路是國家近幾年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其也是促成中國是世界大國達成良好溝通的紐帶,其主要目的也是發揚和平、開放、包容、相互學習、互利互贏的絲綢之路精神,也是一項為造福沿線國家以及地域人民的經濟收益的發展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事業的發展缺少了文化的支持是很難長久的,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文化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民族發展也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其中民族音樂文化是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主要組成內容。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注重發揚物質文化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傳承,根據文化同質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很多現代化文明已經缺失了多樣性。在快節奏環境下生活久了的人們越來越向往傳統時期的田園牧歌生活,在物質基礎不缺失的前提下,將即將消失的精神文明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保存下來,能夠提高更多現代人類的精神思路。其中民族文化是現代文化發展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但是卻是地域文化發展的核心部分,一帶一路不僅能在國家實現國際化經濟文化建設工作上發揮很大的作用,也在民族文化與國際文化接軌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1]。要想更順利的實現文化產業的發展,保證現代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發展都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樂文化不僅代表著民族文化底蘊,還代表音樂形式的多樣化,其具有充分的研究價值,通過對比可知,民俗音樂比其他形式的民俗文化更容易保留與發揚,一帶一路的執行以及多元化文化需求能夠為民族音樂提供多樣性的發展渠道。
鄉村文化背景是民俗音樂文化的源頭,其對民俗音樂文化的發展能否長久性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說這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隨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承,中國的經濟也實現的迅速發展,很多鄉村也已經轉化城鎮,相關數據表明農村人口急速下降,基于鄉村文化環境的更改,很多具有民族特性的民俗文化也隨之消失,由于農村人口的急劇下降也導致建設新農村的政策無法被正確的落實下去[2]。我國強化非文化物質遺產保留的工作文案已經通過審批,但是工作在進行后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果。文化的發展必須要與物質文明相結合才能穩定的進行,所以說鄉村文化的消失嚴重影響了民俗音樂文化的發展。
相關研究人員曾表明,要想充分實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要完善一帶一路中的文化遺產梳理與整合工作,保證一帶一路中稀有文化遺產資源在這個新時代獲得良好發展前景。但是恢復文化遺產的靈活本身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要想實現保護與利用達到一致,相關領域就一定要充分健全民俗音樂文化中應該被保護與利用的內容。不僅要重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應該提出具有創新性的意見,在民俗文化中尋找適合的部分,為藝術創新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幾年,民俗音樂文化也逐漸走上的春晚、歌唱綜藝等大型舞臺,民俗文化也已經從一個鄉村皮影戲形式逐漸被大眾認可,比如,著名歌星張杰在某綜藝節目上改編的一首歌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其中就融入了越劇元素,給聽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也讓越曲這種元素被大眾所接受,促進大眾去了解少數民族文化[3]。但是在歌曲熱度過去之后,人們對特色文化的好奇心也降了下來,盡管現在還有很多曲調中結合了民俗元素,但是都出現在小眾方面,沒有融入到大眾內心中,如果民俗音樂文化與舞臺效果有良好的結合,類似的戲曲文化就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進而為新藝術形式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基于經濟形式的改革,我國音樂界在早期就進行了很多嘗試,特別是初期的民眾社區藝術活動中的戲曲清唱也做出了類似的改變,比如說老腔的舞臺表演,不僅淋漓盡致、而且還融入了很多殺伐之氣的高亢聲曲,同時也進行的多樣化的藝術創新,并且加入了不少肢體表演,引導大眾的高度關注,在保留鄉村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還讓人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開創多項發展渠道,不低于現代文化時尚的發展同時也能與其他類型的開放質物聯合到一起。經過這一形式的變化,不僅保證了文化發展的靈活性,而且還利用舞臺化表演特性彰顯了特色腔調與曲性。因此說,將民俗文化與現代化元素進行良好的融合不僅能擴展一定的藝術出路,還為舞臺化發展擴展了新的途徑,使民俗音樂文化超出地域界限,其粗俗的氣質、率性的表演形式也逐漸被大眾接納。另外,那些不被國際媒體認可的民俗文化形式經過一定的發展也能突破外界的眼光,民俗文化在保留自身本性的前提下,也與時尚流行文化實現了良好的結合,能真實反映出本身所具備的藝術基因以及文化改革意識。
民俗音樂文化實際象征著一種精神文明,其在農耕時期發展而來,但是因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民俗音樂文化要想實現發展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在一定情況下缺乏正確的創新方向,由于很多民俗音樂無人繼承的原因,逐漸被時代遺棄。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加強對民俗音樂文化的保護程度,進一步為民俗音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