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波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11)
在高校即興伴奏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諸多的問題,一些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鋼琴的演奏,因此在鋼琴演奏技術水平上有所欠缺,手型、彈奏方法不正確,以及技法不熟練的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技術的發揮,手指力度不夠,彈奏和弦聲音時不夠宏亮,使得彈奏不夠生動,導致樂曲的情感表達有所欠缺。由于音樂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在演奏即興伴奏時,所選擇的和弦使用不當,諸多學生只會I-IV-V-I的和弦進行,不會選擇不同色彩的和弦進行編配,伴奏效果過于乏味。另外在織體的使用上較為簡單,同樣缺少變化,琶音出現過多,不會運用其他的伴奏音型,因此在遇到不同音樂風格、不同音樂形象時,也不能很好的變換織體。還有調式分類不明確,在伴奏過程中,對和弦的運用沒有合理、規范的設計,每個大小調的和弦不熟練,不論是中國民族風格的樂曲還是西洋小調色彩的音樂作品,都按照西方調式的伴奏風格來進行,削弱了民族風格的音樂色彩和穩定性,西方的音樂作品也沒有合理的和聲來襯托豐富的旋律效果。移調能力欠缺是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對鋼琴的鍵盤不熟悉,只能很有限的利用一部分音區,音區音域的局限性尤為凸顯。還有部分學生對沒有前奏、間奏、尾聲的音樂作品不能夠進行完整彈奏。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也相對欠缺,究其原因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自彈自唱的教學方式使用率不高,學生在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不能勝任自彈自唱,即使有機會自彈自唱,學生大部分會選擇逃避,學生自彈自唱的過程中出現協調問題,有彈錯或是唱錯的現象,教師對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培養十分欠缺,學生課后練習時間也不多,造成彈唱能力掌握差,考核時候成績不是很理想。
鋼琴即興伴奏不同于鋼琴伴奏譜彈奏,它是是集鋼琴演奏技巧,以及多種音樂理論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技能,它考察的是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彈奏過程中的思考和充分準備,以及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想要學生扎實掌握好鋼琴即興伴奏,需要在優化課程設置上,要注重理論與演奏技巧的銜接,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首先,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設置上,應確定課程的地位,理清對學生未來就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來完成優化課程設置,具體課程設置為:
第一學年上半學期,鋼琴基礎課程以一對一的形式開設,讓學生掌握鋼琴彈奏的基本技巧,視唱練耳、樂理等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下半學期,除去一對一的鋼琴基礎課程、視唱練耳、樂理等課程外,還要以集體課形式開設鋼琴視奏課程,在有一定的鋼琴基礎之上,學習即興伴奏中的常用技法和移調彈奏。另外還要同時開設聲樂、舞蹈伴奏等正譜視奏課程,通過接觸大量的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邊欣賞邊比較的過程中,提煉出各種的精華,轉化為實際伴奏中需要的伴奏類型,進而豐富和提高即興伴奏的水平,鞏固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
第二學年上半學期,一對一鋼琴基礎、集體鋼琴視奏等課程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提升視奏正譜難度,注重培養學生手指的彈奏速度、觸鍵力度、音色處理等能力。同時開設即興伴奏課程,對伴奏織體、和聲語匯、調式調性方面進行細致系統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試著對簡單歌曲進行自彈自唱。音樂理論課程變化為和聲、曲式分析、視唱練耳,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即興伴奏課程的有序開展,并為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半學期,一對一形式的鋼琴基礎課與小組形式鋼琴彈唱課程相結合,讓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的到深化。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增加對中國無聲調式彈奏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拓寬可以伴奏的音樂作品范圍,豐富和聲色彩在即興伴奏中的運用。和聲、曲式分析、視唱練耳等課程繼續學習。這一學期可以適當的為學生提供即興伴奏的實踐機會,例如:讓學生在視唱練耳、聲樂、舞蹈課堂上承擔伴奏,即興伴奏掌握較好,發揮穩定的學生,可以承擔聲樂考試的即興伴奏。
第三學年上半學期,開設的一對一鋼琴基礎、小組形式的彈唱、鋼琴即興伴奏等課程。收集有關學生今后就業有關的鋼琴即興伴奏內容,在授課的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學習,盡可能讓學生扎實掌握即興伴奏的技能。下半學期,在課程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實踐活動的次數,不斷提升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即興伴奏課程同其他課程融合教學。首先可以讓鋼琴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與即興伴奏能力訓練內容相融合,結合鋼琴彈奏技巧提升即興伴奏能力,熟練掌握基本手型、彈奏方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做到科學、規范,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由淺入深的對學生進行技術訓練,做到互相滲透、知識共享。
其次是音樂理論課程同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融合教學,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直接影響到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學習并掌握音樂理論知識是至關重要的,二者的融合讓學生真正的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第三是視唱練耳課程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融合教學。在視唱練耳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可以通過理論知識的融合促進即興伴奏理論知識的建構,同時在視唱曲目的伴奏中,讓學生有效的建立起良好的聽覺感受。當聽辨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可適當增加扒譜訓練。
第四是和聲課程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融合教學。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伴奏能力是歌曲寫作的基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去常用的和弦之外,要增加其他和聲的運用,要注重鋼琴伴奏織體的分析與寫作能力的教學,注重中國民族調式和聲的分析與寫作,以及鍵盤和聲的教學,引導學生根據前后和弦的連接,來確定和弦的具體選擇,同時注意音樂作品的起承轉合,盡量讓伴奏做到準確。
第五是曲式分析課程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融合教學。在曲式分析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掌握并積累多種伴奏的音型,在對大量音樂作品欣賞、分析的同時,對節奏節拍、伴奏音型進行歸納,教師引導學生有效的掌握好樂句、樂段的劃分還要引導學生對調式調性的分析,在提升五十分析與音樂鑒賞水平之后,進而伴奏學生提升對伴奏整體條理性的把控,以及學生編配和弦時符合音樂形象的表達。
首先在聲樂伴奏方面的要求有三方面:一是要求學生掌握首調唱名法及移調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具備歌曲中前奏、間奏、尾奏的創作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遇到歌曲只有主題部分時,需要學會創作出伴奏的前奏、間奏及尾奏部分,讓歌曲達到完整的效果。三是要求學生把握歌曲的風格與情感,選擇合適的伴奏織體進行編配。
其次是在舞蹈運用伴奏方面的要求有三方面:一是要求學生積累大量的舞蹈伴奏曲目,使之能夠在舞蹈教師在做教學的動作調整時,挑選與該動作相符合的伴奏曲,在挑選好曲目后,能夠將曲目進行縮減、擴充或拼接組合,使之與舞蹈動作相配合。二是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編曲能力,能夠根據舞蹈基本功訓練動作的風格編寫相對應的伴奏曲,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了解舞蹈專業基本功訓練的動作類型及每種基本功的動作要領。教師可結合《舞蹈基本功訓練鋼琴伴奏曲選》中的成品,對每一種訓練動作的旋律、伴奏音型、編曲等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出一套常用的伴奏方式以供學生系統的學習。
第三是自彈自唱訓練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學生基本完成一首歌曲的即興伴奏基礎上,增加彈唱練習。二是要求在與彈唱能力培養相關的其他課程教學中,增加彈唱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教學,可在聲樂、視唱練耳等課堂教學中滲入彈唱能力的訓練。三是要求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考核應增加彈唱能力的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