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陽市小水鎮中心完小,湖南耒陽 421800
新課標提到“應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彰顯美育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1]”。為此,教師應具有教學融合與創新意識,將學生視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關注他們的課堂學習感受。進而,引入“古詩新唱”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受音樂旋律、古詩韻律;具有學習興趣、擴充知識眼界;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為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需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應從小便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使小學生具有豐富的學習感受,走進古詩詞,在吟唱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具有創新意識與藝術表現力。
新課改的全面實施,更關注教學融合問題。音樂作為藝術學科,具有實踐性、人文性特征[2]。同時,詩歌與音樂又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極具韻味的詩句、靈動的節奏、動人的意境,都要求教師在演唱時將“詩”“樂”有機結合,不僅讓學生學會演唱,還能讓他們體驗并感悟歌曲旋律與古詩文本結合之美。從而,使學生形成生動的音樂學習感受,培養他們的韻律意識。
例如:在學唱《村居》這首歌曲時,聽賞歌曲環節我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式,通過旋律、畫面讓學生感受其意境真、情境美。通過充分感受,學生更了解其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是小鳥在唱歌;“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是孩童在唱歌;“忙趁東風放紙鳶”其中的“紙鳶”是春風獨特的歌。
通過對古詩歌曲的學習,探究“古詩新唱”系統的教學方式,整理并且選擇那些旋律優美且意境高遠的歌曲,運用豐富、多元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體驗、表現、創造,將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起來,以便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他們的藝術品位與情操。
古詩的旋律及節奏感非常強,古人在吟誦時都會伴以搖頭、晃扇,常借用一些肢體運作[3]。當前,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古詩歌曲學習時,也要繼續一定的傳統并佐以創新。除單純用演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律動表演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項選擇,可用演繹的方式來表現,這樣生動又活潑,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把學過的一些古詩歌曲結合起來,組成不同主題單元,如可根據季節描繪,譬如:將《元日》、《山行》等組織而成四季誦,讓學生根據每一首歌曲情緒開展歌舞的編排,并且適當借助一些道具,又如:利用《元日》中的新年氣氛,添加一兩個紅色的小燈籠。
對于中段音樂教學,可以適當提升一些難度,要求學生分組并配合表演歌曲,例如:學生可以這樣將《春曉》表演出來:在優美的音樂里,學生蹲在那里表現安靜的樣子,兩個學生披上紗巾,表現出柔美的春風之感,讓學生扮演可愛、自由的小鳥自由飛翔。用人聲來模擬風聲、雨聲,當從睡夢中起來后,由地上拾起被風吹下的花瓣,這些聲音和在一起,與春風、小鳥一起歡唱,所有人都在迎接春天。
旋律也稱之為曲調,為音樂基本要素,是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古詩新唱”正是因為給古詩本體注入了相得益彰的優美旋律才讓人頗為喜歡。例如,在學習歌曲《采蓮》時,要從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入手。上課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看一段春意盎然的江南水鄉的短視頻,請學生用線條來描繪看到的情景,之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歌詞,在誦讀中,需要注意其語調、語音的高低,伴隨自己有聲色的朗讀,把高、低音調也用線條表示出來。
在音樂作品里,旋律為表達情感的主要方法,也是反映人們內心感受的藝術語言。古詩新唱教學里要抓住旋律主線,引導學生吟唱旋律進行,感受詩人創作的心境意境,讓學生深度品味古詩詞的韻律美及歌曲的旋律美。
總之,引入了“古詩新唱”這一教學形式,不僅給小學音樂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感受民族傳統文化浸潤。進而,通過精選經典古詩文,使其與音樂教學融入一體,讓學生在“且歌且行”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以便感受詩情、提升藝術品位,讓他們得到藝術與文化的雙重熏陶。通過構建音樂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音樂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