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思想解放程度與日俱增,強化對自身實際的清晰認知和堅定的未來方向把握,對個人日后成長所產生的意義不可小視。個人如此,社會亦然。馬克思構想的共產主義能否實現,能否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階段,部分人產生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弄清楚這一疑惑,這對我們正確認識自身、恪守信仰、矢志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正在成長的青年一代,需要正確地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階段,立足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為此,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觀是必不可少的。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該如何理解社會主義,關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術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見解,莫衷一是。首先,我們要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認知。毋庸諱言,資本主義一詞概念的產生相比較社會主義而言是遠遠不及的,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理論的轉變,從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的發展,從一般到特別、抽象到具體、幼小到成熟的發展歷程。迄今為止,經歷了五百零二年之久。2013年初,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將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烏托邦社會主義的誕生與發展。早期烏托邦主義者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以小說故事以及斗爭運動等形式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大膽假設和追求,但并未尋找到實現未來美好生活的路徑。在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海島中,它展現了一個對美好社會的愿景和對真實社會制度的激烈批判,從監獄里艱苦創作的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到閔采爾一篇篇農民起義的戰斗檄文都是如此。中期的烏托邦主義者更加鮮明地要求廢除私有制度,實現所有人的平等。從“掘地派”的溫斯坦萊追尋真正的自由到默默無聞的鄉村神甫讓·梅葉所著的風靡一時的《遺書》,從馬布利拒絕為太子講學到革命家巴貝夫為革命獻身。后期的烏托邦主義者主要是反映了不成熟的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大膽構想與實踐,主要代表是圣西門、歐文、傅立葉。第二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用其理論指導工人運動,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以及勢必消亡的合理性,科學預測未來社會的階段和特征等問題。第三個階段,十月革命使理論變為現實。立足俄國實際,列寧提出了“一國勝利論”,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并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第四個階段,蘇聯模式的建立到解體。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蘇聯模式,這種模式短時間內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時間發展,弊端顯現,直到1991年蘇聯國旗落地終止。此后,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改弦易轍。第五個階段,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探究和實踐。建國后,我們首先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借鑒蘇聯的發展經驗,探索發展道路,在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后,開始嘗試走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后期的探索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坎坷,但積攢了寶貴經驗。第六個階段,創造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改革和整頓社會的各個方面,堅持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立足現實,走中國化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此外,以黨的十九大為新的歷史節點,不僅使中國走在富強昌盛的道路上,邁入了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而且這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七個階段。從上述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知曉,社會主義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功績與成就,而且還經歷了曲折和失敗,通過實踐,我們將繼續積累經驗,總結理論,然后運用實踐檢驗發展理論,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發展。回首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程,我們更加篤定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決心。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是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考驗,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證實的、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最終選擇。
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態的構建是怎樣的,未來社會詳細的體制機制又是如何。馬克思無法親眼看到它觀念中未來社會的模樣,對此馬克思也并沒有詳細的描述,只是在其系列著作中向我們闡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因此,一切規定社會主義應有的具體形態的觀點是立不住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在任何時期、任何社會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本質要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內核,它決定著生產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分配形式,此外,它又是社會經濟基礎的總和,決定著該社會所采取的政治制度、國家本質。馬克思所認為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指共同占整個社會一起擁有生產資料,即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不言而喻,每個人不僅是勞動者,也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但是,需要強調說明的是,馬克思認為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前提下的。恩格斯也曾明確的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同現存制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的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國家的)的基礎上組織生產”。[1]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初期,實行的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的形式,這也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論據。更為重要的是,充分強調和肯定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的重要意義。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這與我們當今的經濟制度是有本質差別的,當今的經濟制度是建立在要求發展生產力而變革生產關系下產生的,而不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生產力要求調整生產關系。當今的公有制經濟主要包含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以整個國家占有或集體占有生產資料的方式,與馬克思所講的公有制經濟不是一個生產力水平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所構想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概念是基于高水平的發達生產力狀況提出的。而我們現行的經濟制度是我們有領導、有組織、有目的的為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而采取的策略。在這一問題上,近現代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歷史向我們證實,無產階級掌權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部分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形式是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是不合適的生產關系調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發展生產力,才是目前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要求的準確把握。依靠生產力水平,立足現實,正確認知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制形式,是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觀的必然要求。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一方面,人類想要存在,必然會進行生產活動來滿足生存需求,生產力的發展不會終止;另一方面,現在勞動產品的生產、勞動、交換、消費過程越來越離不開每個人的社會分工,很少再有個人獨立完成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勞動產品打上了社會性質的印記。當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的抵梧到達不容共存的程度,必然是變動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順應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簡言之,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結果不可避免地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計劃經濟代替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核心應該是剩余產品,在原始社會,人們普遍是吃不飽的狀態,當時是不存在剩余產品的,隨著生產工具改善、人腦進化等條件成熟,產生了剩余產品,隨之產生私有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私有制度,然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社會,剩余產品是不存在的,也就是當整個社會擁有生產資料并進行社會化生產,無論何種性質的勞動都變成了社會勞動,人們可以非常簡單處理這一切。由此可知,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沒有商品和貨幣的。而我國現實是有商品,有貨幣的,這期間的差別根本在于生產力不發達,正如上述所言,在社會主義初期,實行的是國家所有制,這與我國現行的公有制占主體的經濟制度在形式上是一樣的,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這里的商品和貨幣關系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而是以公有制為前提,商品的性質要與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聯系起來,看是在什么社會性質下的商品。
毋庸置疑,眾所周知,私有制存在,必定有階級和剝削。《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宣布“消滅私有制”。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邏輯,在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前提下,人和人之間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和人之間是沒有差別的,所以自然不會存在階級對立,更不用說階級了,亦不會有剝削現象的存在。共產主義社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2]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在共產主義階段盡管每個人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沒有階級差別的,是無階級的。我國現存的剝削是在社會主義性質下的剝削,理應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可以采用和平的方式處理的。其實無論是存在階級還是剝削,其根源都在于生產力不發達。根據當今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采取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是適合這一生產力狀況的。這種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本身就是對生產資料少數人占有的否定,是現階段消滅剝削的良方。此外,現階段我們所講的消滅剝削應該指的是依托于社會的權力和地位,謀取非法收入的超經濟剝削,而非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雇傭勞動為標志的純經濟剝削,但最終都會消滅它們,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是毋庸置疑的。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將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3]從人的發展需求角度來看,只有在未來社會,人們的生存資料需求得到滿足和保障,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需求才會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否則在其他階段都只能是滿足少數人的需求,是不平等的,不是每個人的自由。只有在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差異,人與人平等。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是我們一直苦苦追尋的人類社會的理想,從未止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未曾放棄過對這一本質要求的追求和實踐,不管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離不開這一理想目標。不能僅僅因為我國的最大實際,而認為未來社會可能實現的前景渺茫,忽視了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追求,沒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那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特征為根本遵循,是與當代中國的實際緊密相連而產生的,要矢志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馬克思將未來社會的發展劃分為過渡時期、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但具體每個時期需要時間的長短,三個時期具體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無法給其提供科學判斷的依據,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并未描述。而列寧在此基礎上將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稱作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稱作共產主義。毛澤東又將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4]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當資本主義發展達到巔峰不能繼續前進時,才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之后的,兩種社會形態不是存在于同一個時代的。然而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這就造成了理論上的悖論,難道說今天的中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我想馬克思也不會同意。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我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仍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這里有必須要說明一下,首先,當今的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既是一脈相傳又是與時偕行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信仰,任何否認它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都是不允許的。第二,理想和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不同。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然后引領其他落后國家進入未來社會的“共同勝利論”。現實的社會主義是根據列寧針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提出的“一國勝利論”而進入未來社會的。第三,所處時代主題不同。馬克思、恩格斯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而今天的社會主義是和平與發展。
馬克思雖然沒有預想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同處同一時代,但其給我們留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以及正確分析社會發展階段的方法。恩格斯也曾明確表示,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5]從辯證法的發展觀角度來看,事物都是一個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進程中會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征,特別是量的積累達到一定水平,肯定是先有一部分發生質變,從而達到質的飛躍。社會主義的發展亦然,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對中國目前發展階段仍有不同的看法,關于這個問題,本文堅持認為我國處在過渡時期之后。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針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自然會有與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道路,具體而言,它應該分幾個階段,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達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如果把兩種劃分方式合二為一,發達的社會主義應該與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相一致。而我們的社會應在它所設想的過渡時期之后,而不是過渡時期。在此要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層要義。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要毫不動搖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是初級階段,必須堅持從這一實際出發,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提高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為適應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打下基礎。正確認識此問題有利于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而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社會,不要管中窺豹、一葉障目,例如,根據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分配方式只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發展的理論是理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理想與現實二者密不可分,理想之于我們可使迎風破浪,勇往直前,現實之于我們可使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切不可盲目教條,本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有磅礴的生命力的,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理論,不是倒背如流并加以簡單反復利用的教條。更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在未來,做什么事,向什么方向前進,開展各種活動都應依托于當時的歷史環境,要與時俱進。關于落后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前人所未有過的,每一天都是挑戰,切不可脫離實際。關于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我們也不一定能確信變為現實,這都有待將來實踐的檢驗。從未來社會發展維度可知,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是經實踐檢驗過的正確道路,也是緊密依托現實的科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