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詠梅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五年制大專生目前就業形勢整體上仍處于弱勢群體,即使已就業,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就業崗位不滿意,離崗率大,心理行為偏差極大。為幫助學生調整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讓五年制大專學生最終成為社會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
通過對教師、學生進行訪談、調查,了解到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心理與行為偏差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上課講話、注意力不集中、吵鬧、遲到甚至曠課;
2.情緒易激怒、經常與家長、教師發生矛盾;
3.自律、自控能力普遍較弱,上網成癮、分辨是非能力較差;
4.打群架、幾人結成小團體、爭當老大等;
5.穿著打扮奇異。
6.沒有精神的站姿,穿拖鞋、背出教室或老師辦公室,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7.不講究公共衛生,隨地隨手扔垃圾,不珍惜糧食,不懂得節約用水、用電;
8.交往不得體,男女同學在校園里挽手摟腰,行為舉止過于親密;
9.校園內抽煙、酗酒、聚眾賭博、破壞公物、自閉、自殘、甚至自殺;
10.不懂得尊重他人,課堂隨意走動,諷刺嘲笑同學、經常與老師對著干;
11.缺乏誠信,對家長、老師說謊,考試作弊。
通過了解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偏差,我們就將要采取方法來幫助他們改變行為以達到改善其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以讓他們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環境。五年制大專學生心理與行為的偏差是指學生將其內在心理活動外化為具體行為并加以實施的越軌,外在的行為表現與內在心理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建立德育指導老師制度:針對學生所存在的心理行為上的偏差進行教育研究,負責學生的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禮儀教育、感恩教育、行為習慣教育等。
1.勵志教育:針對學生中存在的自卑、悲觀失望的心理,舉辦勵志成才講座,運用賞識教育,尋找學生閃光點;編印勵志讀物,激勵學生上進,珍惜自己,珍愛生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誠信教育:很多學生剛到企業時因為與同事之間無法友好共處,結果導致勾心斗角、人際關系緊張,心理壓抑的現象比比皆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搜集現代社會中許多成功人士講誠信而獲取巨大成功的實例,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使學生感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對企業的重要性;召開主題討論會,開展誠信大討論,提高每個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在學習生活中落實誠實守信,鼓勵學生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在社會上以誠待人;責任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做到以誠相待,率先垂范,做學生的導航人。
3.禮儀教育:很多學生不注意自身形象,不知道禮儀、禮節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學生一起學習《高職禮儀修養》、《禮貌與禮節》,開展“明禮誠信活動”,將禮儀知識滲透其中,制定修身計劃;提高學生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4.感恩教育:部分學生心胸狹隘,人情冷漠、怨天尤人。通過講道理,抓住一些具體事件藴含的感恩要素,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尤其是生產實習活動,引起學生對感恩思想發自內心的高度重視。學會感恩,感恩人生,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所有愛我們的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懂得關愛社會,回報社會。這樣的人,才是人格完善的人,也正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5.行為習慣教育:行為習慣差,這是絕大多數學生的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養成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確立理想,明確目標,構筑學生養成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撐;喚醒學生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意識,培養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建章立制,嚴明紀律,使學校的養成教育規范化、長期化。
(二)建立生活指導老師制度。生活指導老師負責學生的生活起居,制定具體的作息制度、就餐、就寢制度,個人衛生制度、晨練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并組織實施。
(三)建立技能指導老師制度。由技能指導老師根據相關專業成立學生專業興趣小組,制定專業技能學習計劃,并組織競賽、測試評比,組織學生到專業相關企業(紅日汽修廠、必高汽修廠、株洲藍天4S店等)頂崗實習,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一一矯正。
本文站在企業角度,針對五年制大專學生所存在的心理行為偏差進行分析,并在校及時進行矯正,同時把企業管理融入到養成教育之中,使學生行為習慣成為自然,更好地使學生由學校生活向企業社會化自然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