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婧昕 區穗玲
(廣東工商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廣東 肇慶 526000)
在我國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們對于環境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就必須針對市場現有的情況,進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把地域文化應用到環境藝術教育設計當中,培養出適合各地區發展相適應的綜合型人才。
在高職院校中,由于社會對于生活環境的不斷追求,對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需求增多,導致環境藝術設計成為高職院校中比較熱門的一門課程。很多高職院校也積極的增加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這門課程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設計的對象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環境藝術有兩種表現形態,分別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展現。其物質形態所展現的要素是設計周圍的環境,而意識形態則是指一些思想上的因素,且能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兩者相互結合,最終達到平衡的一個狀態。
環境設計教育發展的基礎是地域文化,不同地區的人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也不同,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和吸引力,因此想要設計出完美的環境,必須先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情感需求。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不僅能夠反映出當地區域的精神,還能體現當地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等。其次地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內容,地域文化的增加,給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一定的靈感,同時還豐富了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內容,把當地區域的不同文化融入到藝術環境設計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文化涵養,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環境技術設計的激情。更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從而使得環境藝術最終呈現的效果更加的生動,有活力。
首先要將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應用,學校就需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開設有關不同地域文化的課程。在增加地域文化課程的過程中,對當地的歷史資源要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發揮地域文化資源在環境藝術教育中的相關優勢。傳統的環境藝術教師涉及的知識面并沒有那么廣泛,因此開設區域文化這么課程也體現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師需要對歷史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并將這些歷史文化信息能夠貫穿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中,從而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認同感,進而在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更好的融入當地的文化[1]。
一個地區現有的環境形態是根據其所存在的地理特征以及早期的歷史文化所決定的。而決定環境形態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的氣候,社會生產的水平,風俗習慣等等。每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環境意識形態,而其文化就是環境意識形態的物質空間的載體。物質性空間載體可以分為展示性,傳承性,創新性,綜合性空間。所謂展示性空間就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城市公共空間,比如街道,公園,廣場類似的。傳承性物質則是歷史延續的文物古跡,傳統的建筑等等。創新性文化則是當前城市所出現的新型的物質,比如說高速公路,地下空間等后期通過智慧創造出來的,而綜合性空間則是對于傳承性物質和創新性物質的綜合。因此對于環境技術的設計應該傳承歷史文化,既要體現當代潮流的趨勢,又要融入傳統的文化。而在環境藝術教學的課程中,在環境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古今文化的融合,創造出多樣化的環境藝術[2]。
要想提高學生的環境技術設計基礎,首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當然一個優秀的環境藝術作品背后所展現的是設計者個人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這樣的優秀且具有創造性的作品才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存在一定的藝術利益,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喜愛。因此學校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培訓過程中,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尤其重要。同時在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增加地域文化課程時,結合當地區域的問題合理的安排人文課程。在進行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相關歷史背景為基礎,給學生講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時增強學生對于不同區域文化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自身的環境藝術設計的能力。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開始進行改革,把地域文化融入環境藝術的教育方法已經是當代藝術設計發展的必然要求。把區域文化融合到當地的環境藝術設計中,不僅能夠對當地特色的文化進行保持和傳承,又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繁榮。促進了我國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