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屢屢挑起事端,制造了包括山海關事件、塘沽協定、豐臺事件、華北自治陰謀、以及秦土協定在內的一系列事件,蓄意挑起侵華戰爭,企圖實現他占領中國以緩解國內經濟危機進而侵略亞洲、征服世界的政治陰謀。盧溝橋事變進一步促進了局勢的惡化,整個華北平原如同待宰的羔羊,顫抖著匍匐蜷縮于日軍的屠刀之下。日軍炮火所及之處,“不以中國之民為民,不以中國之人為人”,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原本寧靜祥和、充滿書香之氣的高校也遭到破壞,滿目瘡痍。據悉,南開大學于盧溝橋事變發生之當月就遭到日軍炮火襲擊,教職工宿舍與圖書館變為斷壁殘垣,珍貴的圖書典籍被焚毀一炬,多年積攢的儀器設備破壞殆盡。在此千鈞一發之際,應各大高校校長之請求,也為了保留中華文化千年傳承之火種以及民族國家之希望,國民政府于1937 年 8 月頒布了《戰區內學校處理辦法》,對國內各大專院校作出戰時緊急處理指示。于是,全國性的高校內遷行動浩浩蕩蕩地開始了。
為了保護炮火之下的高校師生,保留中國教育的希望,保存傳承長遠、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之碩果,各大高校根據國民政府的《戰區學校處理辦法》以及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籌劃和實行內遷計劃,以期脫離硝煙彌漫的戰亂之敵,度過這一巨大的民族浩劫。在1937年——1945年的8年抗戰期間,從日軍占領區被迫內遷西部的高校共約77所,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其時平津地區處于戰線前沿,首當其沖被戰火所波及,多所高校被日軍炮火襲擊,損失慘重,師生眾人皆人心惶惶。考慮到這種情況,國民政府決定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組合建立長沙臨時大學,后來又因為長沙局勢日益緊張,三校再次遷徙,最終以西南聯合大學之名開始了在云南昆明的抗戰艱難生涯;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以及北洋工學院最初在西安組建成立了西安臨時大學,后因西安戰事愈益艱難,該校再次輾轉,最后以西北聯合大學在陜南落戶;而地處淞滬地區的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金陵大學等31所高校則分別被迫遷往四川各地;浙江大學歷盡艱辛,五次遷校,最后在貴州遵義落戶。此次內遷高校多達56所,遷移規模之大、任務之艱巨均為歷次之最,保存了中國教育、文化界最精英的力量,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
第二個時期為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此次內遷高校大約21所。隨著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以及香港的淪陷,大批遷入英美租界以及滯留于淪陷區的高校不得不舉校內遷;廣西及昆明的高校也隨著戰局的變化而被迫往后方轉移。
第三個時期為1943年夏到抗戰結束。日軍為打通內陸交通線,在長達2400公里的戰線、頗為廣闊的戰場上投入了約41萬人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而受到戰火波及的西南內陸各高校不得不再次轉移,遷徙重慶。
抗戰時期的高校內遷不僅刺激了當地的消費,極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校內遷極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首先,在農業方面。抗日戰爭時期,內遷的高校師生致力于研究農業及牲畜飼養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另外還協助遷入地人民開辟沙村墾殖場,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農村生產活動,他們在活動中還利用科技進行了優良品種的培育養殖工作,并且將新的品種傳授給遷入地的農民,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如浙江大學農學院在遵義駐足期間,應當地之需而設有農業推廣部,專門進行馬鈴薯、番茄的試種以及其他一些蔬菜、水果的育種和推廣,并且針對病蟲害防治、菌類作物的培育和種植建樹頗多;浙江大學內遷落腳后,對當地的土壤屬性進行研究,提出了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他們還對當地的茶樹栽培技術以及茶葉制作工藝進行了極大的改進,利用杭州龍井的制作流程制出了貴州優質龍井茶,并且培育出了貴州茶的新品種—湄紅。這些在現代西方科技與學術之下的農業技術,極大提高了遷入地的農業水平,促進了西部農業的發展,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其次,在資源、能源方面,內遷高校也是建樹頗多。例如西南聯大的地質學教授馮景蘭先生,針對云南獨特的地質地貌情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著《川康滇銅礦經要》一書,對西南地區銅礦資源開發提供了相當的幫助;西南聯大工學院院長施嘉煬教授曾指導“云南省水力發電勘測隊”勘測了金沙江、瀾滄江等26條支流的水利資源,并親自設計和監修了騰沖疊水河、大理下關和喜洲萬花溪等三座小型水電站,為西部地區的水力發電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高校內遷所帶給西部工業的技術幫助極大促進了當地的資源開發與能源利用,推動了西部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第三,在生產建設方面。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相當重視國防、生產建設以及教育單位的配合與合作,國民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的建教合作委員會負責相關事宜,因此各大高校紛紛與工廠合作,展開相關的研究、生產工作。內遷的高校致力于培養抗戰所需要的技術人才,設置了一些培訓專門技能的課程,他們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研究和解決抗戰所需的能源、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例如浙江大學中的學生結合當地的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在民眾中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抗戰提供的物資準備。又如同濟大學遷往四川省宜賓市的李莊后,學生們在上課之余還去工廠實習,運用先進的理論知識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當時同濟工學院僅有的一臺發電設備,他們用這一設備為李莊通電,電的使用提高了李莊人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第四,在輕工業方面。由于日軍實施的物資控制政策,后方物資嚴重缺乏。因此許多高校科研人員不得不親自動手,通過自己的聰明智慧,研究出了不少新產品以滿足后方民眾的需要。除此之外,他們還對現有的技術進行了改良。如在機械方面,也提出了改良意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紡織方面,對于印染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改良。
第五,在商業方面。內遷高校結合西部地區的需要而增設了許多課程,培養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例如復旦大學增設了會計、銀行、墾殖、茶葉等學科,極大促進了當地商業的發展。許多工科教授紛紛建廠,也促進了商業發展。例如化工系主任蘇國禎創建恒通酒精廠,緩解了國內汽油嚴重缺乏、亟需燃料的問題;張大煜教授在云南經濟委員會的資助下,創建了利滇化工廠,實驗與生產同時進行,一邊用煤煉油,一邊進行植物油制造國防物資以及煤煉化油的嘗試工作。這些新創立的企業、新培養的人才不僅在戰時推動了西部的發展,在戰后也為西部的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
第六,在醫學方面。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桂公振通過動物實驗和反復研究,查出導致川南一帶流行的一種痹病的原因:他們的日常食用鹽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針對這一原因,教授帶領學生研究解決方案,使得成千上萬的病人因此得救;眾多醫學院的內遷既為西部帶來了醫學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又進一步促進了西部醫學的發展。
戰爭帶給人民的創傷固然不可遺忘,但高校內遷所帶給西部的經濟促進作用卻也必須被歷史所銘記。西部地處偏僻,即使在今天也是落后與貧窮的代名詞,但高校內遷帶給西部的歷史性改變卻是不可忽視的。它不僅為西部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改變了人們落后的觀念,而且還建立了現代工農商業基礎,為西部建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農業體系以及商業體系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西部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