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霖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9)
在當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分歧。在高校育人活動中,思想是極為關鍵、重要,也是難度較高的內容,傳統思政教育課程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在多元文化時代下,高校思政教學活動要做到與時俱進,從多元角度著手,讓思政的新方法、新理念可以在高校中發芽、開花。
多元文化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
積極影響:在時代的發展下,必然會呈現出文化多元性的發展特點,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與時俱進,融入傳統文化、時代特色內容,汲取全新的文化成果,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凸顯出思政教育的時代性,解決當前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種種問題。多元文化的本質就是各類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交流,通過多元文化,可以有效解決“文化霸權問題”,為大學生的成長營造出良好的環境,在學生在“良性精神”、“科學發展”中提高自己,讓思政教育朝著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以此來提高教育效果。
消極影響:在多元化的價值觀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會經常發生道德失范問題,當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時,會影響他們的認知,在不良文化進入后,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享樂思想”、“拜金主義”、“信仰危機”,少數學生甚至在意識形態上,也出現變化,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后續發展。部分國家通過網絡,大搞文化殖民主義,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他們盲目追求外來文化,忽視了我國文化的精髓,甚至對我國優質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當前,我們的校園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師生、生生之間也出現新的矛盾。但是,從全局角度來看,大多數學生都知曉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和意義,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
思政教育遭到忽視是一個普遍問題。長久以來,受制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思政教育處于從屬地位,在內容的講解上,以道理灌輸為主,忽視了實踐指導,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非常嚴重,無法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導致思想教育難以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甚至會導致他們發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對思想教育工作出現抵觸心理。在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式、理念與當前的文化背景也出現了一些不適應表現,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創新內容和方法,適應多元文化的需求,發揮出思政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導向作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為主體的指導原則,培養學生的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狠抓“時代精神教育”,把握好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導致大學生出現了一些新的思想、觀念,對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時代的變化,通過社會主流價值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發揮出主流意識的引導作用,借助“共享平臺”、“網絡”等渠道來宣傳思政教育理念,汲取新的教育思維,把握多元文化的本質,在思政教育體系中融入新的價值、理念,發揮出思政教育對大學生成長的導向作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客觀要求,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于高校思政工作,要做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明確闡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規律。從本質來看,思政教育工作是服務人的工作,要以大學生作為本質,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固步自封。同時,思政工作要做到“圍繞學生”、“服務學生”、“關愛學生”,圍繞他們的學習需求、生活需求,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每一個人的需求在不同的時期,都會產生變化,在時代的變遷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思政課程要引導學生樹立核心意識、政治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與“辨證思維”,要求大學生以歷史、實踐看待問題,從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改變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及時搜集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群體中出現的新問題,構建問題鏈,解答大學生關于“理論發展前沿”、“社會熱點”、“生活實際”等方面的問題,讓他們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下學習、交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看能否滿足人們的話語權需求,二看能否促進學科發展。當前,我們的思政教育體系面臨諸多問題,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讓大學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信息,多元文化背景無疑對他們產生了深刻影響。統計顯示,我國被廣泛關注的社會思潮包括“消費主義”、“民族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生態主義”、“激進左派”、“普世價值論”、“新自由主義”等,在新的歷史時期,上述社會思潮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領域也更加廣泛,多元文化思潮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95后、00后大學生,他們對新思潮更感興趣,但是由于社會閱歷少,判斷能力不強,容易成為不良思潮的突破口。為此,思政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模式,把握好思政教育工作的話語權,將思政教學內容與科學、先進的理論聯系起來,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讓他們掌握前沿規律和邏輯,為思政教育活動賦予新的“時代內容”,更新教育政策,用“科學”、“完善”、“新型”的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在思政教育中,教師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是思政教學活動的灌輸者和汲取者,多元文化背景對思政教師的教學方法、思維都提出了深入要求。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須要學會科學整合思想教學資源,結合實踐來挖掘新理念和新觀點,保護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科學的整合、對接。學校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要做到嚴格把控,提高準入門檻,對于青年教師,做出系統的考量,定期組織教育與培訓,建設一支實踐能力過硬、理論模式完善的思政教育隊伍。作為思政教師,要積極汲取國內外有益教學經驗,為學生打造出新的合作、交流平臺,不斷擴充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參與案例分析、演講辯論、專題討論活動,促進教學模式的革新和大學生思想的轉變。
在思政教育上,需要構建出清晰的脈絡,立足于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征,作為思政教師,要通過學習、生活上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群體中思維、思想的變化,找出現階段思政教育體系的不足之處,對思政教育體系定期進行階段性調整。要讓大學生“健康”、“快樂”、“積極”成長,不僅要依靠學校教育,還要做到“個人”、“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配合,還要開展自我教育,開辟思政教育新渠道,通過社交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以此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性、針對性。
校園文化是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組成,屬于思政工作的載體之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思政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在校園上下營造思政學習氛圍,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建設實踐基地,為思政教育工作配備足夠的設備。同時,構建校園文化平臺,建設校園文化網站、短視頻號、微信公眾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展示學校獨有特色的校園文化,讓學生能夠接受充滿正能量的教育活動。并做好黨建工作,從“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等多方面開展黨建工作,發揮出學生黨員的帶頭作用,在學校內部構建良好的學習風氣。此外,規范社團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社團工作中,讓學生自覺參與,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
在任何學科中,科學的考核體系都必不可少,構建完善的考核體系,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激勵作用,也是確保思政教學做到與時俱進的有效方式。首先,要提高考核活動的綜合性,摒棄以往“以卷定考”的方式,傳統考核模式是以開卷或者閉卷考試的方式考察學生的短時記憶能力,這種考核模式并不適合思政課程,這門課程并不是得分高,教學成效就好,在傳統考核模式下,學生只要在考前沖刺幾天,就能拿到不錯的成績。為此,我建議將“小組展示”、“課堂出勤”、“讀書筆記”、“社會實踐”等內容納入到考核內容中,結合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全盤、全面的教學考察,并定期選擇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調查報告、小論文的方式完成,在課堂上舉行辯論大賽等等;其次,要突出考核工作的目的性,教學考核是為了特殊目的來服務,并非純粹為了考核,根據筆者所授課堂上學生的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希望能夠接受靈活多樣的考核,通過這種考核模式,可以更大限度發揮出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多元文化時代背景下,對于思政教育、高校教育、學生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思政教育是幫助學生養成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多元文化時代讓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復雜的任務,在開展這一工作時,需要積極利用有益資源,將挑戰轉化為契機,關注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實際需求,改革教育模式,完善思政教育體系,有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將其與多元文化背景相結合,讓大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