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風 劉 勤
(1.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2.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以及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努力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過程凸顯了群眾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列在十四條基本方略中第二條。習近平關于人民群眾的理論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斷注入新的內容,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其來源、主要內容和意義進行深入的探討。
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理論活力在于把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統一到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與開創作用的認識中。列寧認為群眾組織起來是使革命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為保證人民群眾在國家管理中的權利黨必須具有嚴密的組織和堅強的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結合馬克思、列寧關于群眾的論述與我國社會實際情況下,從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科學內涵。
無論在黨的任何時期,人民群眾在中國的革命事業、建設事業和改革事業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4]鄧小平曾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親,是對敵斗爭的一切力量源泉。”江澤民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把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比喻為魚與水的關系。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要求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公仆意識。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結合中國的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共產黨各領導人的群眾觀為理論基礎,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治。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孟子在《孟子·離堂上》中提出“民為君本”的觀點。習近平在其演講中經常引經據典來闡釋中國的治國思想,指出為人民工作不僅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也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深入群眾要能“察其苦,體其情”[2]。習近平人民群眾觀將傳統文化的精華運用到社會的實踐中,使理論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并不斷地發展。
習近平始終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習近平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對人民的困苦有深刻的感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決心。正是在實踐的歷練下,認識到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奮斗。1983年在正定縣做縣委書記時在街上設置一張桌子專門去聽取老百姓的意見,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多次考察貧困地區,了解人民的難處和思想,想人民群眾的所想[1]。作為國家領導人,從來沒有官架子,走到哪里都以群眾為先,關心百姓的疾苦,傾聽人民的心聲。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核心的思想是為了人民,最大的利益是為了人民,最強的觀念仍然是為了人民。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人民放在社會發展的中心,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獲得感,實施了一系列惠民舉措。在就業方面,習近平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通過創業推動就業,帶動就業更大的發展[3]。在教育方面,提出“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目標,優先發展教育,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各地區教育水平全面發展。在社會保障方面,建設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得到更大的發展福利。同時,還提出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人民是權力根本主體,是黨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把黨的自身建設好,使黨和人民始終在一起,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偉大事業。當前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非常復雜,黨內政治生態不斷惡化、“四風”問題突顯,外部受到思想認同危機,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遭到破壞,嚴重脫離群眾,使群眾對黨的信任降低,群眾基礎弱化的。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新一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價值取向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他強調黨的執政權威是在堅持人民民主的基礎上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論述明確了黨的執政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1]。
習近平的群眾觀立足于人民群眾,結合時代特征,針對黨員偏離群眾路線的現象,全面推進黨的五大建設,深入推進反腐敗工作。關注最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進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習近平的群眾觀解群眾的所求所需,始終與保持親密的關系,促進了黨群關系的新發展。習近平指出要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嚴格警惕黨內脫離群眾的作風問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努力做好新時期的黨群工作,爭取讓人民滿意。
習近平人民群眾觀來源于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導,指出了應該如何實現中國夢,怎樣實現的問題,是能否使黨的各項工作有目標、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習近平人民群眾觀以人民至上為核心理念,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使黨和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加強與群眾之間的聯系,保證了群眾可以積極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凝聚真正的中國力量,擴大了實現中國夢的群眾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