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倩倩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思想文化積淀,同時也是順應國內外發展新變化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思想來源。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的解放,要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為之奮斗終生。他們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著手,分析指出社會的發展不僅依靠生產力的推動,還依賴于生產力的主體,即人民是否享有生產力。他們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指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并鞏固和強化人民的主體地位,積極發展社會生產力。他們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能夠創造出推動歷史發展所需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理論指南,“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要實現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古代自孔子從殷商以來的天命神學中將人解放出來后,“愛人”、“為政以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貴君輕”、“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的愛民、重民、富民等民本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自漢武帝起儒家思想就成為了中國的正統思想并代代傳承,雖然受社會制度及自然經濟條件落后,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緩慢等因素影響使得民本思想在實施時受到限制,但中國共產黨人還是在這種美好愿望中汲取精華,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他們消除了封建社會中“君”與“民”的界限,牢記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該思想根據新時代的發展新要求,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方面增加了新的實踐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發展思想和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和中國發展新需要形成的。毛澤東強調“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1],鄧小平始從人民立場出發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國家制定發展戰略務必遵守的原則和底線。中國發展進入“十三五”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以新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而確立新發展理念,首先就要明確為誰謀發展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在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思人民所思,急人民所急,他強調要讓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
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進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的發展成果舉世矚目,國際話語權明顯增強,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認,我國的發展建設面臨諸多難題。就國內形勢而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全新時代,但發展呈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收入分配不均,城鄉間、東西中部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貿易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不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任重而道遠。就國際局勢來說,世界仍然動蕩不安,局部沖突不斷;英國退出歐盟,中美貿易戰等熱點問題使得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威脅論”充斥著西方媒體,中國的現代化強國建設阻力不斷。從人民立場出發,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一思想應運而生。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產生,不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民本思想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發展思想的簡單重復,它實現了理論創新,擴展了實踐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