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藍欽 王曉麗
(包頭師范學院圖書館,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近年來,“全民閱讀”曾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國家立志建立一個全民閱讀的書香社會的決心。誠然“全民閱讀”戰略已經取得諸多突破,但距離建立一個書香無處不在的社會,仍然任重道遠。高校圖書館是我國重要的文化機構,有著極為豐厚的館藏資源,在“全民閱讀”戰略中,高校圖書館應順應國家、民族的發展需求,向社會開放,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推動全民閱讀。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上個世紀末就頒布了《學校圖書館宣言》,宣言規定:學校圖書館要對轄區內全體成員開放,并提供平等服務;我國教育部也于2002年通過了修訂版的《高校圖書館規程》,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盡量對社會、社區讀者群開放,直至2006年,我國“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進一步提出學校文化設施應當盡量對社會開放的建議,這些都能成為高校圖書館有序開放、為社會讀者服務的政策依據。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所有館藏中,僅傳統的紙質藏書就高達6億冊,在社會總量中的占比達到60%,而除紙質文獻之外,高校圖書館還存儲了難以計數的數字資源[1],加上某些地區的部分高校圖書館已經與轄區的研究所、社區館等合作,在文獻資源上共建共享,進一步增強了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后盾。
國外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外延服務起步較早,因此,能夠為我國千余所高校圖書館提供探索經驗,比如在英國和澳大利亞,轄區內的居民都擁有到高校圖書館自由閱覽的權利;在美國,所有的公立大學圖書館都是對社區讀者開放的;在日本,向社區開放的大學圖書館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80%。這些寶貴經驗都可以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參與到全民閱讀推動事業的參考。
在“全民閱讀”的時代潮流中,為加快當代高校圖書館部門向社會開放的進程,國家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應重視法制法規建設,出臺關于高校圖書館機構向社會延伸、對公眾開放的法律法規,賦予高校圖書館機構對社會的開放以合法性與強制性[2]。此外,國家及地方可以成立監察小組,就高校圖書館機構的對社會開放情況做定期檢查、評價,可設立獎懲制度。
首先,整合社區讀者資源和館內的書籍資源與知識資源[3]。使館內豐富的信息資源同社區龐大的讀者資源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館藏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滿足社區居民的知識需求。其次,整合社區的空間資源和館內的書籍資源。在休閑娛樂場地宣傳全民閱讀、推廣經典閱讀,能促使社區居民彼此傳閱書籍、討論書籍內容,使社區形成無處不讀書的書香氛圍。最后,與地方社區圖書館合作,推出間接服務。比如可以由社區圖書館代替收集、轉達社區讀者的閱讀需求,可以給予社區圖書館一定權限,使社區讀者在社區館就能閱讀到高校圖書館內的數字化圖書資源。
在全民閱讀進程中,高校圖書館有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但是,為了提高館藏利用率,高校圖書館絕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文獻檢索、書籍借閱以及對外開放等服務,而是應該同各方合作,開發社會服務項目[4],例如與企業合作,探索情報信息推送和相關科技查新等服務;與公共館、社區館合作,建立資源共享的書館聯盟,推動家庭閱讀;與數據庫商合作,共同舉辦面向社會讀者的館藏資源應用培訓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為使高校圖書館即便是在寒暑假以及日常的周末也能正常開放,高校應定期從大學生、圖書館在職人員或者是離退休人員當中招募圖書館志愿者。在志愿者上崗前,校方應給予崗位培訓,使其明確崗位職責,這樣不僅能減輕高校圖書館在人力資源上的負擔,還能保證圖書館在寒暑假期間也能對社會開放。
總之,高校圖書館屬于公共設施,其館藏不僅屬于高校,同時也屬于社會,是人們的共有財富,高校圖書館館藏的這種社會屬性,在根本上決定了高校圖書館需要秉持公益性原則開展社會化服務,以保證人們平等閱覽圖書資源的權利。同時,全面閱讀的歷史潮流也間接地督促著高校圖書館盡量深入社區,服務社會讀者,因此,對全民閱讀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來說,對社會開放可以說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