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鐵牛 孫夢澤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
個體職業生涯有著不同的表現形態:有的人一生變換多種職業,有的人終身從事一個崗位;有的人事業有成,有的人無所作為。個體職業生涯的差異,存在微觀因素和宏觀因素,也存在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一)個體所在微宏觀世界具有客觀性,遵循相應的發展規律
個體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個體的社會存在決定個體社會意識,個體社會意識具有反作用。從個體所在的微觀世界看,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決定了個體職業生涯的某種確定性,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諸多因素會影響甚至決定著個體的職業生涯,而個體的選擇及行動也會產生反作用,使個體的職業生涯做適當調整。總之,所在微宏觀世界的發展規律決定了個體職業生涯的方向。是謂必須為之,乃個體職業生涯必然性之一也。
(二)個體的三觀
個體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個體對自身學習、實踐的思考、總結、提高的結果,經歷著建立、打破、重塑、成熟的過程。首先,個體差異性決定了個體三觀差異性;其次,經過一定時空人事陶煉的個體三觀具有穩定性,不易發生改變。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一切思想與行為的出發點物質與利己;最后,三觀指導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也決定個體的職業生涯模式的選擇及其具體實踐。在職業生涯中看重名利之徒,其人生將必然時時處處以名利為準則,必然走向“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因此,個體三觀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體職業生涯的模式。是謂值得為之,乃個體職業生涯必然性之二也。
(三)個體勝任力以及知識、技能的結構與質量,個體智商、情商與商智
勝任力的作用在于“特質辨析”。通過考察特質、動機、價值觀等,識別并區分不同績效的職業者(尤其優秀績效者)的內在特質。并且,個體勝任力是會隨著個體的職位、年齡、階段、環境等變化而有所不同的。知識、技能、能力是個體在職業生涯中不可或意崗位與個體勝任力的動態適應。
其次就是個體的情商、智商和商智。在職業生涯中,情商反映了個體的人際關系和應急處理能力;智商反映了個體的理性思維能力;商智則是反映了個缺的三個方面,其數量、質量、結構是否達到了優化尤為關鍵,所以個體職業發展過程要注體所蘊含的商業智慧,對商機的感知度。個體以上特征綜合體現在個體具有各自不同擅長與不足,個體在考慮職業發展時會傾向于揚長避短。是謂擅長為之,乃個體職業生涯必然性之三也。
(四)個體及其家族、組織可控資源的結構、數量與質量
組織在個體職業生涯中是首要客觀存在,成為組織中的一員,個體才可以利用組織資源,發揮職業才能,完善并實現職業生涯目標。其次,家庭是個體重要的客觀存在,和個體職業生涯發展息息相關,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家人期望、家庭資源等都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個體及其家族、組織可控資源的結構、數量與質量,以及個體優化配置以上資源的能力,使得個體職業生涯的具體形式與內涵具有一定的比較特征和確定性。是謂借力為之,乃個體職業生涯必然性之四也。
(五)個體元認知與對內外環境的時空之發展趨勢認識
元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及個體對該認知的調控。個體的職業生涯,可通過元認知來了解、檢驗和矯正。在個體職業生涯規劃中自我分析、確定目標、環境分析、職業定位、實施策略、評估反饋等每一步驟,元認知都會影響個體的認知、辨定與自我調整。“空城計”就是諸葛亮元認知管理的典型案例,是謂自知以動也。
而個體的主觀選擇是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宏觀上,個體對組織與所處宏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及其現狀)、社會文化(人口因素、社會流動性、消費心理、生活方式變化、文化傳統)、科技、法律、教育等諸多方面的認識與判斷,會直接影響個體職業生涯的制定與調整。個體會通過以上知覺,預知相關職業在具體時空的趨勢,從而選擇相對值得的職業。是謂知時以動也。
微觀上,個體對組織與所處微觀環境也會形成更直接的認識與判斷,包括微觀環境中的人事物,尤其對個體有直接影響的人事物。這一層次的認識與判斷,關聯地利人和,引發個體對現狀與未來的自我效能感應,而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個體職業生涯的實踐層面,涉及實踐的可能性與可操作性的問題。是謂格物以動也。
自知以動、知時以動,格物以動,乃個體職業生涯必然性之五也。
綜上五者,說明個體職業生涯具有歷史客觀,即必然性。
(一)個體職業生涯與特定時空的人事物之結合點,具有時空的不確定性。因為特定時空的人事物或可游離于個體之外,常常不受個體支配或影響。由于作用于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多種且復雜的,且無法預知其未來的具體走向和確切的發展速度,所以這種不確定性就呈現為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即使對于一件事情做了未雨綢繆的規劃,但實施中仍然會面臨不可控的事件發生。個體的職業生涯也存在偶然性,如就業政策的改變,就會對個體的職業走向產生一定影響,而政策改變不受個體控制。
(二)個體職業生涯不同模式之間的轉出、轉入以及同一模式發生的停滯、中斷、跨越、衰沉、終止,具有運動過程的不確定性。個體的職業生涯都會以衰敗、停滯與繁榮的交叉形式進行,不會一如既往地呈現某一種形態。同時個體要認識自身職業生涯的偶然性,更好地把握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信息可以消除事物的不確定性”,其合理之處在于為解決職業生涯偶然性問題提供有效指引。個體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全面且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信息,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事件。
(三)個體職業生涯模式的多樣性,具有表現形式的不確定性。社會職業分工類型繁雜,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職業表現形式也呈多樣化。施恩的職業變動理論認為,職業規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個體在組織內有三種流動方式:橫向流動模式、核心地位流動方式、縱向流動模式。同時個體“職業錨”會因時而異,也可因工作和生活經歷而異;霍爾的“多樣化生涯路徑模式”認為,有的人遵循傳統模式,有的人則是非傳統模式。個體無論如何選擇,都需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
(四)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其變化狀態具有不確定性。個體認知是發展的,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其認知狀態具有不確定性。個體在職業生涯道路中的發展是進步與曲折共存的。所以,客觀世界與個體主觀世界均具有不確定性,導致個體職業生涯呈偶然性。
根據必然性與偶然性關系理論,個體的職業生涯都是偶然與必然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表現在:
(一)個體職業生涯必須附屬于客觀事物運動變化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因為個體價值源于其對客觀世界貢獻的性質和數量。
(二)個體選擇了某一時空的人事物、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融入其中,是因為個體職業生涯的必然性、導致了個體認知具有選擇性,使個體職業生涯與客觀世界運轉的人事物的時空結合點具有特定性。雖然個體的職業生涯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會出現一些打破原有計劃的突發事件,但在某種程度上,偶然事件是可以人為預防的,可積極籌謀以對。
(三)職業生涯的必然與偶然可以相互轉化。產業成行成市乃至于成為產業集群,其產生與發展就更高一級的經濟層面看,有偶然性。而在其覆蓋的狹小區域內,卻形成了某種必然。產業集中區域中生活的個體,大都選擇產業相關的職業,否則,個體幾乎在此區域難以生存,更無及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