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089)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重要講話中多次對青年與青年工作進行了新的話語創新,這集中反映了他對青年與青年工作進行指導的理論精髓和核心思想。因此,在學習五四精神的今天,自覺將五四文化精神與創新青年工作的路徑相結合,才能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這對于青年工作的全面長遠發展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從五四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是劃時代的。”[1]歷史和實踐證明,在不同時期,時代主題也是各不相同。新時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就構成了青年運動的主題。這是習近平立足于實踐的基石,自覺將青年運動與中國夢相結合的重要內涵。
此外,在新時代也要自覺弘揚五四文化的價值。因為“五四精神的深層內核,是把中國從黑暗引向光明的愛國之情,民主和科學則是在探索救國之方中找到的有效武器。完整地詮釋五四精神,當然應該是把民主、科學、愛國聯成一體。”[2]因此,新時代青年發揚五四精神等是很有必要的。
在五四運動萌芽階段的文學和思想活動中,《新青年》、《國民》等刊物的發行是宣揚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的輿論媒介。馬克思主義以其先進性、科學性等優質特點,在青年群體中經得起考驗,這就為培養初步的共產主義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擴大輻射半徑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五四核心思想為理論前提,新文化運動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以“新成果”為例,這場運動動搖了封建傳統思想的腐朽地位,批判和揚棄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不僅使得人們思想得到了解放,刺激了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而且還推動了自然科學變革。因此,只有通過思想啟蒙,只有樹立發展眼光,才能為新鮮血液的匯聚創造空間。
文化思潮在青年工作中發揮著導向作用。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利用文化的指導、培育功能對青年產生影響,不僅滿足了青年的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利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啟蒙教育,可以挖掘出一批青年骨干人才。
此外,由于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比較活躍,容易遭受民粹主義等不理性思想的影響,導致理想信念偏差的現象時有發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鑒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3]因此,強化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必要的。
石國雄認為:“當代中國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繼承人,學習新思想、建立新文化,掌握新知識是我們實現愛國理想的共同途徑。”[2]敢于突破舊事物,發揚探索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關鍵之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青年工作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任何一個階段都更加需要青年群體支持,而創新精神就是青年人身上不可磨滅的活力源泉。
習近平特別重視青年基層鍛煉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多年來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涌現出了一批大學生志愿者潮、鄉村義務支教潮流等社會公益服務。這與五四文化中所蘊含的奮斗精神是相吻合的。新時代青年工作最為核心的指導工作就是進一步創造更多適合青年發展的社會服務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挖掘青年骨干,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才能更好的實現青年人的個人價值。
一百年前,青年群體在推翻傳統的封建勢力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愛國主義思想作為鼓舞青年謀求國家利益的內在驅動力,是我們新時代青年必須具備的國民精神之一。因此,只有自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正確引導青年朝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發展,青年與青年工作的進步才存在研究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