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6)
“價值中立”的原則來源于卡爾·羅杰斯于20世紀40年代首創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羅杰斯強調在咨詢實踐中對來訪者的非指導性,解決問題的基本責任在來訪者自身,咨詢師作為跟隨者要讓來訪者自主做出決策,即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要做到不判斷、不指導、不主動。
社會工作認同在服務過程中以案主為中心,對于案主的價值觀和行為選擇,社工要時刻保持尊重和接納的態度,不做任何是非好壞的判斷,也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行灌輸給案主。在此基礎上,社會工作還進一步強調社工要在助人過程中對案主加以專業的指導和干預,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協助案主自決。
綜上所述,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價值中立”原則要求社工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判斷以及情感認同,尊重且不評判案主的價值觀,并在全面了解案主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干預,引導案主做出適當的價值判斷,協助案主改變行為、解決問題。即在尊重、接納、不強加價值觀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干預。
1.堅持價值中立原則,是建立良好專業關系的重要條件
在社會工作專業過程中,社工與案主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是專業服務能夠順利開展并延續的重要條件,也是幫助案主成長、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堅持價值中立原則,能夠避免社工與案主因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沖突,有助于雙方的互相接納和良好專業關系的建立。
2.堅持價值中立原則,能有效消除案主的依賴心理
案主常常會在專業服務過程中將社工視為權威,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和責任都寄托在社工身上,如果社工滿足了案主的這些期望,在服務過程中有過多的價值干預,就容易強化案主的這些認識,案主就會過分依賴社工,從而忽略了自身潛能的發揮,不利于案主的自我成長。堅持價值中立原則,以案主為中心,有利于案主發揮主觀能動性,消除對社工的依賴心理。
3.堅持價值中立原則,能夠提高案主的潛力,增強服務效果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即通過社工的幫助,削弱案主的依賴性,增強其獨立性,使其在面臨類似問題時,能夠獨立自主的解決。堅持價值中立,不將社工的價值觀強加給案主,引導案主自主思考,自主決定,能夠有效樹立案主的自信心,激發案主發揮自身潛能,啟發案主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案主成長,從而增強服務效果。
社會工作是社工與案主建立關系、溝通交流、互動合作的過程,在服務過程中,雙方必然會產生價值影響,做到完全的價值無涉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價值中立”作為一種價值選擇要求社工無條件的尊重和接納案主的價值觀,這對社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將社工推向一個難以企及的人性高度,在大多數情況中,社工與案主由于生活環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價值傾向會存在差異,社工在服務過程中即是提供服務的介入者,又是懸置價值的旁觀者,同時承擔這樣的雙重角色,容易陷入角色困境之中,也容易出現價值混亂。
社工在服務過程中一味強調價值中立原則,完全任由案主自決,也會陷入逃避責任的質疑中。因此在社會工作服務中,社工是難以做到完全的價值中立的,那么如何保持價值中立和價值介入兩者的平衡成為社會工作實務操作中的一大倫理困境。
“價值中立”原則的核心目的是提醒社工尊重和接納案主,避免過度影響案主,引導案主實現自決。那么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如何更好地運用價值中立,則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建立“雙向互動”關系是解決價值困境的關鍵。在與案主互動前,社工要進行價值觀的自我澄清,避免自己的價值觀過多滲透在服務過程中。在與案主互動時,社會工作者要發揮“同理心”,充分了解案主的優缺點以及案主不同行為表現背后的原因,避免與案主因價值觀的差異產生沖突,盡可能做到相互理解,并達成關于問題與解決方式的共識。
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價值觀存在差異也是社會工作實務中一個常見的現象,這就需要社工時刻秉持尊重和接納的原則,在接納差異的基礎上,與案主討論這種差異,不回避沖突,也不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影響專業判斷和行為。同時,社工還要注意要案主利益至上,對于解決案主的問題要抱有高度的責任感。
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適當的價值介入是必要的。但社工也應盡量減少價值介入,更不能為了滿足自身利益和需要,向案主灌輸自己的價值觀,過分引導案主的行為。必要時社工可以向案主袒露自己的價值觀,增強案主對于社會工作者的信任感,自我坦露不可使用過多,而是要以案主為主,協助案主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決策,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