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詠妹
(江西省吉安縣海爾希望小學,江西 吉安 343100)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其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科目之一,對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價值觀、人格以及個人品質的建立。通過不斷的滲透教學,讓學生能夠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減少外來文化對我國學生的影響,進而保障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有很大的積極影響。
以傳統文化自身的角度出發,民族的文化體現的是一個民族整體的形態和表象,那么若要提起我國傳統文化則會首先想到經史子集、節日民族以及諸子百家等等這些代名詞。傳統文化體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民族文化也可以稱之為是國家的靈魂所在,是一個國家能夠屹立于世界的根本[1]。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傳統文化,人們的關注程度較小,這表示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已經發生了質變,表示在傳承的環節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F代社會非常復雜,這也越發影響了民眾在精神層面上對傳統文化的接觸,民眾對文化的認知能力也具有反復和無限的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始終得不到較好的解決,已然影響了我國民族靈魂的銜接。魯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記》中就倡導過“救救孩子”,可以見得,民族的未來和一個國家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小學階段的學生作為風華正茂的一代,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石。而小學語文課程是對傳統文化傳統的基礎,其是否能夠發揚傳承效用直接決定了文化是否能長久可持續的流傳下去,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本身便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傳統文化也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知識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重要內容,唯有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生更有興趣接受文化,并樂于學習文化。近幾年,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教師教學給予了更多便利,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便利性收集更多的資料,進而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例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這一課時,需要學生了解京劇表演特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5000年的底蘊,教師便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其當做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利用現有的視頻資源,為學生演播京劇視頻,使得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我國傳統文化,還能在多媒體視頻的輔助下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這對于傳承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利的[2]。
若想強化傳統文化的傳承力量,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便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引進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并通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策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注意力,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出來。例如: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學到《草原》這一課節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訪記,文章中凸顯祖國人民團結友愛的畫面,倡導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教師便可在班級的各個角落中粘貼一些關于民俗團結的故事,讓學生在課下時間能夠自主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草原》這一課中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可通過展開暢談會的形式,暢談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質疑、認同和否認等態度,這樣教師不僅能夠在暢談會上及時滲透文化知識,還能及時糾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3]。
利用小學語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夠利用課外閱讀滲透的形式進行,亦或是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在參觀的過程中為學生講解每個歷史文物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意義,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書中充分領會到傳統文化。例如,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帶刺的朋友》,文章想要表達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情感,其中“和諧相處,寬容待人”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現,那么教師可以采用滲透教學的形式,通過人和小動物的一些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生興趣,可以用《忠犬八哥》的故事引出《帶刺的朋友》,并且要求學生回家或是到圖書館查閱相關的書籍[4]。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文化到現在為止仍然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例如京劇、例如戲曲等這些表演式文化載體,教師可以采用實踐教學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到京劇的演唱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提到關于京劇的段落時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播放京劇片段,加深學生印象,并在課后帶領觀看真正的京劇表演,學生有了之前的學習經驗和表演經驗會更為重視此次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化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實現教學目標[5]。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優秀品質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勇于創新,采取有效的手段來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