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娜
(浙江省義烏市新義中學,浙江 義烏 322000)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如何在競爭中獲得生存的機會,只有通過和他人進行合作才能獲得共贏。在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每個人都要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才能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勵他們不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有所應用。
在實施教學計劃時,教師會發現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沒有在學生參與課堂時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監督。很多學生都打著學習的幌子在浪費時間,沒有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小學生正處于貪玩的年齡,自律性普遍較差,如果教師不能對他們進行監督,他們往往會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導致教學課堂效率的低下[1]。
在小學課堂中經常會發現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卻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完全顛倒,這使得學生的主體意識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時被教師所左右。教師要及時轉變這種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自主探究學習。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偏向于口頭教育,這導致了教學形式的單一化。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氛圍下學習會逐漸失去學習積極性。教師通常為了給學生講解更多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極少舉行課堂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不到樂趣,自然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更是無從談起。
小學生除了在學校進行學習外,大多時間都在家自主進行學習。在這段時間里,教師無法對小學生進行監督和指導。因此,自主探究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這將幫助小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自主進行知識探究,挖掘知識點中的深層含義,從而培養了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工作任務。小組成員們各司其職,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前進,達到學習目的。遇到疑問時,成員之間相互幫助進行解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們的合作意識,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2]。
小學數學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師要利用這一點在教學時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自主思考。在思考過程中探究其體現的數學知識。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獨立進行知識學習。
例如,在學習基本圖形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教師可以說: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見過很多奇形怪狀的物體,那么在面對這些物體時大家能明確物體形狀的名稱嗎?通過課前的預習,學生已經能夠明確基本圖形的名稱。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回答。在引導過程中,就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同時也能對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進行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十分常見的模式之一。教師在使用該教學模式之前,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教師要將學習情況相似的學生分在一個組,并且要在每個小組中加入一個或兩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小組中擔任教師的角色,對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引導和幫助。在每次學習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小組間的學習情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3]。
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課后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多樣化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達到鞏固知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的目的[4]。
例如,在學習完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課后對自己的房間面積進行測量計算,以課外實踐的形式完成這項作業。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能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實際應用。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改變了傳統紙質作業的單一形式。
綜上所述,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將以上措施落到實處,在課前,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就生活現象進行自主思考,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在課中,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學習,培養小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后,教師要布置多樣化的作業,鼓勵小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當然,教師要根據上面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自己進行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教師能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適宜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