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媛
(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引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為了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人才的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也要發生改變。在新時代的初中教育中,我們要努力培養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他們能夠適應信息化社會下更快的更新速度。在初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大部分的中小學都沒有設置“職業規劃”相關的課程,學生一般只有到了大學以后才接觸“職業規劃”的相關課程,這其實是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的。學生在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對職業規劃的相關了解,對職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就無法對未來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具體就表現在高考后填志愿學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填,因為當時學生并不知道他們未來要做什么。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是滿足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它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滲透職業規劃教育,能夠讓學生盡早的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從而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聽從家長的要求。
初中語文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不同,比如物理數學之類的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就是借助公式定律教學,歷史政治之類的學科主要依靠理論滲透教學,而語文的學習相對比較感性,是借助文本教學,對語文的理解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1]語文是一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比較近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局限在課本的“一畝三分地”中,而是應該打開思維,讓學生代入生活中的體驗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形成責任意識等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必需的優良品質。
語文教材是經過眾多的語文教育專家共同探討然后編訂而成的非常適合學生使用的學習工具。但即便如此,教材也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教學的框架,讓教師借助教材來設計教學大綱。[2]因此,教師還需要綜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來豐富和拓展教材內容,使語文教育更加鮮活、實用。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將教學內容以更加多樣化、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要更好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還需要完善相應的考核標準、考核制度。在過去,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初中階段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在中考的時候取得滿意的成績。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往往圍繞考試大綱來展開,老師的講課都是針對如何答題的,課堂學習是為考試而服務的,學生的個性在應試教學中沒掩埋了。[3]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需要針對相對的考核制度進行改革。要讓老師、學生、家長都明白,考試不是學習的目的,獲得更好的成長才是學習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更多的聯系實際生活,不用局限于傳統的“照本宣科”模式。
扎實的知識積累是一切實踐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知識作為支撐,其余的所有都只能算是空談。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培養學生扎實的語文學科能力是重要的基礎。[4]語文學科能力具體表現在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只有將這些基本功打牢,才能夠進行更加深入的能力培養、意識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平時的教學,要確保每一次課堂教學都能夠高效完成,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都要落到實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重視學生的親身實踐。職業素養是抽象的,它會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與理解某一職業,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5]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觀看部分職業的工作過程,如教師、醫生甚至是工人,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后向他們提問,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相關的主題班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他們的小社會里,他們自己扮演著不同的職業,體會不一樣的職業人生。
結束語:在文章的開頭,筆者就已做出了“語文是基礎學科中的核心學科”的闡述,由此可見語文對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未來的發展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的共同努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長遠的眼光,讓學生較早地開始思考未來,定下長遠發展的目標,使學生未來的學習更加高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