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花
(永州市第四中學,湖南 永州 425000)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就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觀念而言,前者自然對后者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兩面性,積極與消極并存。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推進當下的教育改革。而中國文化史上,儒家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論與教育制度,對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對教育崇高地位的認識。古語有云,“巍巍上庠,國運所系。”俗語也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儒家學者一直將教育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洞髮W》中說:“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痹诠糯逃?,治學與政治是一種相資以長的關系。如孔子提出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即把個人學習的好惡直接同治國能力的強弱聯系在了一起。這也是中國教育最富特色的傳統之一,這對我們今天認識教育的價值和定位也頗有啟發。
(二)教育重點的選擇。教育的直接對象是人。明確人作為教育活動的對象,這是一個具有教育本體意義上的大事件。孟子即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從儒家學派正式創立以前的教育內容來看,“禮”不僅被列為“六藝”之首,而且其他各藝也幾乎都是為禮服務的。如孔子就已經不再把禮樂僅僅視為一些具體的形式和儀節,而更加重視其精神實質,使得教育悲痛逐漸演變為以傳授儒家經籍為主的倫理道德的培養。因此,可以說,倫理道德教育達到具有教育本體論的意義。
(三)教育目標的確立。教育的目標是什么?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私人辦教育的首創者,他有明確的教育目的,這就是把“士”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和有治國才干的“君子”。儒家所謂的圣人、賢人、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都是指的這類人才??鬃右囵B的人必須具備兩方面的條件:第一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第二要有治國安民之術。即是說要德才兼備。假如我們把孔子子對德才兩方面的要求作一比較,就會明顯看到孔子的側重點在德而不在才。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坝械卤赜醒?,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保ā稇梿枴罚倪@些言論里,德與才的本末主從關系是不難看出的。而由儒術到儒學的深刻變化,在教育領域必然要引起教育內容的變化,即逐漸演變為以傳授倫理道德的培養。因此,可以說,中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德、智、體“教育思想體系為傳統儒家文化所奠定的。傳統文化中征的合智德、通內外的教育理念對當代教育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
但傳統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其中不少消極因素是我們今天必須反思的。束縛個性,壓制自我、過分求同、抹殺差異的群體原則不利于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個性。中國傳統教育是主張忘我和無我的。我國傳統國傳統教育奉行整體性教育和“無我”的精神追求,這種僵化的教育束縛了個性的發展和自由意識的培育,這是今天所必須反思的。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個性的完善化。今天必須要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個性為靈魂”的教育思想,創設寬松、和諧、平等、開放的教學環境,大膽的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和溝通,讓學生成為自由的個體。應該以學生個性發展為出發點,讓其自由發展。古人的價值觀念在認知上重傳統重權威;在評價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義”。這促使了大部分學子研究學問的目的變成了做官??梢哉f,讀書做官幾乎是所有古代學子為學的目標。他們深信“十年寒窗無人間,一舉成名天下知’。所以,即使是貧窮人家也都竭盡全力為兒子創造讀書的條件,企圖“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因此,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打上了深刻的地主階級的烙印,傳統文化強調教育的巨大作用,是從進階封建社會統治者出發的。甚至,傳統文化強調要按照地主階級的標準來教育學生,不許他們離經叛道,背棄師法。
教育目標的偏頗。傳統的價值取向制約著教育目標的定位。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個體道德修養,而輕視生產、科技知識,這不利于當代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社會“輕稼穡、百工之藝”觀念的影響,使孔子的教育目的亦專注于培養“治人之勞心者”,而對職業教育的最初存在形態嗤之以鼻。據史料記載,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孔子以己不如老農、老圃為由而拒絕教,并認為樊遲沒出息。這也恰巧說明了,當時受社會政治對人才需求的影響,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勞力者”,而是培養“勞心者”,是故,孔子也難以擺脫其束縛,而將職業教育這一重要教育類型拒之門外。
總之,一方面,傳統文化具有“化民成俗”、穩定社會、團結民族的正面意義;另一方面,它也有灌輸綱常禮教、維護等級秩序的負面意義。從文化教育史甚至比較文化的角度來評價也是如此。一方面,儒家教育理念具有重視德性培養、強調精神人格、發展人文素質、樹立社會責任的長處,這對于將教育片面發展為傳授專業知識、培養謀生手段的西方現代教育是有著重要借鑒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儒家人文教育具有泛道德主義教化論傾向,沒有能開啟現代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因此,需要反思其缺陷,使民族性與全球化接軌,推進世界文明、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建立一種既合乎自己的傳統、又能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