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乾
(甘肅省隴南文縣第三中學,甘肅 隴南 746404)
農村任教七年,深感農村教育工作之困難,大多數學生學習不夠努力和認真,通過和學生相處時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觀察和調查,我分析了一下導致學生不認真學習的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
1.學生自身因素。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心理浮躁現象嚴重,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再加上自律性不強,懶惰,缺乏堅強的意志以及缺少父母的陪護和及時指導。
2.家庭因素。這個主要是由于家長長年在外務工。過完年出去,大多到十二月份才回家,所以和子女面對面的交流的時間很少,打電話時也詢問學習情況,可是對其心理的問題從不過問,有些學生甚至說家長只知道掙錢,直接不管他們,而且還諷刺家長其實又沒有掙多少錢。我個人了解后認為,這個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有很強的代表性。那么,反映了什么問題呢?首先,是部分家長的確對子女的家庭關懷不夠,只想著為子女創造一個好的物質環境,卻忽略了子女們隨著時光流逝也在慢慢長大,心理也在慢慢發生變化,處在青春叛逆期,更需要家長的關懷與教導;其次,是子女的迷茫。介于未成年到成年之間的過渡期,很多學生很迷惑,有時覺得自己能獨立了,以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區分從長遠來講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無拘無束,不想別人管束,逃課甚至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抽煙等,卻自認為這就是成熟。其實這正從側面反映出他們需要指導,也想要有人教導的心理,而這個時期家長卻不在身邊;再次,部分學生因為家庭變故,比如父母離婚等,對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傷,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不要自己了,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了,就不愿與別人交流,變得郁郁寡歡,加之家長對其不負責,直接導致子女討厭父母,厭學就在所難免了。
3.學校因素。大家都知道,說一個學校是好是還是不好,我們通常情況會到一個元素:學風,就是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學習的風氣。不可否認,一個具有良好學習風氣的學校會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生認真學習的必備因素;同樣的,如果一個班有著良好的班級管理和秩序,師生間,同學間關系融洽和睦,學生之間生活上相互幫助,會使學生在學習上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和進步;不同的教師,也許教學方法,授課風格可能也不完全相同,這可能就會導致學生能不能適應的問題出現,適應能力快、強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反之,就不能在短時間內習慣,部分學生也許會在這段時間內因為不習慣而產生厭學心理。
4.社會因素。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具有社會性,所以不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現在社會日新月異,尤其是網絡文化異軍突起,比如青春偶像劇,popmusic等,很多中學生不能辨別,以為某個明星很酷,花時間去模仿,致使浪費很多時間,沒有時間學習,久而久之,課程跟不上,也會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自暴自棄。很多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逃課去上網,用虛擬的網絡世界逃避現實世界,無法自拔,導致是學習成績下滑。另外,打工潮流,也使部分未成年中學生只看到眼前利益,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不好可以去打工,這部分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當然就不認真學了。
通過以上原因分析,針對該問題,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學生方面:學生要意識到青春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且是很關鍵的階。這個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和記憶力最佳的時期。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時期努力學習,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達成學習目標任務來鞭策自己,加強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端正學習態度,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比如養成閱讀,思考的好習慣,早睡早起以及堅持鍛煉身體等等。不拖延,當日事當日畢,改掉懶散拖延的壞習慣,充分利用這個特殊時期,勤奮學習,惜時如金。
家庭方面:家長應根據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比如,子女上初中學,就應該也必須留一個家長在家,看管教育子女,履行對子女的監護職責,和其多交流,包括學習和生活上,最近學習如何,交了什么樣的朋友等,好的方面要鼓勵,發現不好的表現要及時幫助其糾正,盡早盡快地解決存在的問題;其次,家長有責任為子女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氛圍,多關心和鼓勵他們,使其能感受到來自于家庭的關懷和溫暖,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他們在校才能沒有“后顧之憂”,專心認真地學習;再次,家長在平時生活中也要嚴于律己,有不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要掉,尤其是有賭博行為的家長,要戒除,爭取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這一方面能幫助家長樹立的威嚴,另一方面使子女感到有這樣的家長是其自豪,有自豪感,子女也會模仿和學習家長,言傳身教就是這個道理。
學校方面:首先,要加強綜合管理,比如:對教師的有效管理和建立健全本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對于教師,表現好的方面,要適當適度地表揚和鼓勵。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上說,人的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是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本人覺得,很多任何人之間的矛盾都可以歸于在沒在乎,認不認可和尊沒尊重上面來。那么,就有必要和教師溝通,了解教師的性格,心理和需求。只有教師各盡所能,各盡其職,才會幫助學校轉變和培養出良好的校風,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更需要教師共同地、持之以恒地努力,這也就更需要學校的有效管理,是教師有集體榮譽感;其次,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并要嚴格貫徹和執行。建立規章制度本身是為了讓管理更規范化,是管理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其中懲處和褒獎一定要適度適量,有理也要有度。再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要真正做到對學生負責。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細心觀察其行為表現,耐心教導,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同時還做好學生的心理指導;至于社會方面,當地治安部門要嚴格執法,嚴厲打擊無證網吧,警告營業人員禁止未成年人上網(農村中學一般和當地鄉政府、派出所距離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是一項艱苦的任務,一根硬骨頭。
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者“統一戰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才能使孩子們認真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