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金
(濮陽市戲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河南 濮陽 457000)
戲曲音樂改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唱腔的革新創造是樂隊伴奏的豐富發展。其中,唱的革新當然是首要的,樂隊的豐富發展則是從屬的,與之相適應的。假如不弄清這種主從關系,在我們的工作上就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樂隊伴奏的豐富發展上,而忽略唱腔的革新創造,這就會產生避重就輕、本末倒置的偏向。但另一方面,這也不是說樂隊伴奏問題就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因而可以忽視樂隊問題的重要性,甚至認為樂隊伴奏的改進提高是多余的事。盡管樂隊伴奏處于從屬地位,但它畢意是構成戲曲音樂的一個重要環節。
隨著新的生活內容、新的表現題材的要求,隨著唱腔藝術的創造發展,樂隊伴奏也必須不斷豐富革新。因此,樂隊伴奏在革新發展中的問題,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許多劇種、劇團在樂隊伴奏的豐富發展上作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經驗。這里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而所有這些不同的實驗,在許多人中間也有著不同的反應,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有的問題甚至長期爭論著。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對戲曲樂隊伴奏革新中的某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也就十分必要了。
現在,許多劇種、劇團的樂隊都有了迅速的發展。人員增加了,樂器也增多了,無論在音量上、音色上都比以前大大地豐富了。有了這種條件,也就可能運用前奏、間奏這些新的伴奏形式,運用多聲部的伴奏方法。這種情況也推動了劇團里音樂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少的樂師隨著戲曲音樂發展,在實踐中運用了配器和聲。所有這些發展,都給戲曲樂隊伴奏的豐富與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同以前的樂隊只有幾個人,樂器只有所謂“四大件”,樂師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好的情況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這種變化,體現了新舊兩個時代的對比。
首先,是它在伴奏上遵守著這樣一個原則:它把自己看成是戲曲藝術的一個構成部分,在服從整體這樣的要求下,它與演員的演唱、表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決不鬧“獨立性”,決不離開具體的戲曲內容,離開同演唱、表演的合作去追求什么獨立的音樂效果。應該說,這就是個很好的傳統。
在這樣的創作原則指導下,傳統的戲曲樂隊創造和發展了整套自己所特有的伴奏方法、表現手法、伴奏形式和伴奏技巧,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戲劇性的特點,也就是為戲劇服務的特點。因此,當戲曲樂隊在為戲劇伴奏的時候,總是能做到既充分滿足戲劇性的要求,又能充分發揮樂隊伴奏的特長。比如說,如何運用伴奏這一點,它就決不從頭到尾伴奏不停,而總是有所選擇,有取舍的:當戲劇情緒的發展要求伴奏突出地發揮,伴奏就能運用各種方法來加強音樂氣氛的渲染,造成戲劇性的高潮;當劇情發生無須伴奏出現時,它就可以完全休止,讓表演或演唱去達到特殊的戲劇效果。再如樂隊為唱腔伴奏時,它也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而總是與演唱水乳相融地交流。這些長處,正充分體現了樂隊伴奏的整體性這個傳統。
其次,這種傳統還表現在這樣一些具體內容上,就是它表現手法、伴奏方法的多樣性。戲曲舞臺上人物出場,樂隊總有一些成套的鑼鼓或曲牌伴奏。但不同的戲,不同的人物,伴奏也就有各種不同的變化。諸葛亮上場與李逵上場所用的伴奏就絕不相同,《楊門英杰》中佘太君出場與《三擊掌》中王寶釧出場所用的伴奏也絕不一樣。說到多樣性,很容易引起這樣的懷疑:戲曲音樂是以許許多多“程式”作為它的基本表現手段的,怎么說得上多樣?其實,這一套套的“程式”被具體運用到每個戲里去的時候,它卻是極有變化的,絕不千篇一律。舉一個例子,伴奏上不同的處理,創造了不同的舞臺氣氛,表現了不同的戲劇情緒和人物性格。這一類藝術表現手法,在傳統的樂隊伴奏中是極其豐富多樣,至于唱腔的伴奏,這種表現手法的變化就更為豐富。初看起來,伴奏與唱腔好像只是齊奏,其實并不這樣簡單。傳統的伴奏講究“托腔包調”,講究托、保、視、墊等等要訣,這種樸素的說法概括了復雜的伴奏方法和技巧。例如伴奏形式,就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伴奏固然是與唱腔并行的,從頭到尾不斷,形成所謂“滿腔滿跟”,但也有的伴奏卻并不跟隨唱腔,只在唱腔的間隙出現,既將唱腔情緒繼續加以伸展,又把幾個互相間隔的唱腔片斷接成一個整體。更有這樣一種情況:根本不用任何伴奏,完全讓演唱盡情發揮,而到了感情最集中的瞬間,伴奏突然加大起來,以造成情緒上的高潮,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在伴奏與演唱的關系上,伴奏有時固然與唱腔以平行齊奏的形式出現,伴奏也跟在唱腔之后,以模仿進行來形成與唱腔的前后呼應的時候,伴奏更用一種與幅腔完全不同的進行(如:唱腔旋律的起伏大,而伴奏卻用平穩進行,或者唱腔旋律進行平穩,而伴奏起伏很頻繁;或者唱腔節奏急促而伴奏節奏緩慢,等等)來造成一種對比,把唱腔襯托得更突出。這一類伴奏方法實際上含了某種復調的因素。而伴奏方法、伴奏形式上的多樣性,是戲曲樂隊伴奏中很豐富、很重要的一部分遺產。
再次,是傳統戲曲樂隊能以最簡練的組織形式,發揮最好的伴奏效果。對于戲曲樂隊的這些傳統,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估價,它作為我們發展新的樂隊伴奏的立足點。因為這種傳統在它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成就和實踐經驗,假如我們不去學習它、研究它,不把它充分繼承下來不去革新發展,就只能使我們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越來越單調。繼承傳統,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對傳統又要有新的發展。繼承、發展,這是在對待傳統問題上又對立、又統一的兩個面。不繼承,就無從發展,那就只能是替代,是憑空捏造;不發展,繼承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繼承的目的是要古為今用,而不是保存古董、不是復古。傳統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發展著的東西,它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隨著時間的演變,傳統中一些過時的東西必然會逐漸消失,而一些新的東西卻會不斷補充進來,豐富舊的傳統,使舊傳統獲得新發展。
繼承與發展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拋棄了任何一面,都只能促使傳統死亡。
我們對戲曲樂隊的革新發展的看法,也是從這樣一個觀點出發的。一方面,對傳統的樂隊伴奏要給予充分估價,把它們在藝術上的成就、經驗,作為我們學習的范例,作為我們革新發展的立足點;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迷信傳統,認為傳統萬能,認為“四大件”就已經十全十美,無須再從事什么創造性的勞動了。
因為傳統的樂隊伴奏盡管有我們前面所說的那許多長處,但在新生活面前,特別是當它要用來反映新的生活題材的時候,舊的傳統就顯出了它的某些局限,就迫切需要增加某些新的因素來補充它、豐富它、發展它。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所以這幾年來在戲曲樂隊伴奏的發展上就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劇種、劇團的伴奏樂器增加了,無論是在數量上或是種類上,大量地吸收和運用外來的、本劇種原先所沒有的樂器,其中甚至包括某些西洋樂器。在伴奏的形式、方法上也出現了若干新的因素,如前奏曲、幕間曲。從歷史上看,傳統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既發展,就不可能不丟掉一些東西,同時又補充一些東西。有人會擔心這樣一來傳統就會沒有了。
一切革新,都需要通過實驗,都需要進行探索。既然是實驗,是探索,就免不了失敗,并且應該允許失敗。失敗,只是說明我們在處理藝術革新問題上方法還不高明。要善于從失敗的經驗中發現我們在思想、認識藝術修養上的弱點。傳統的戲曲樂隊伴奏是需要不斷發展提高的,不能老是停留在既有的水平上,因此需要盡一切努力來發展傳統戲曲的伴奏藝術。但這種發展,必須使傳統戲曲的伴奏藝術在表現力上,在藝術水平上真正有所提高,這才是最根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