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海倫市扎音河鄉中學,黑龍江 海倫 15233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其民族特色極其鮮明,它不僅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還反映了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提高中學生傳統文化素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于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自私自利心較重,因此,學校擔負著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重任,而語文學科又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培養其文化素質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文化的行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幫助學生提高審美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和良好的思想品質。而要想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就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以傳統文化來熏陶、感染學生。因為,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透徹地感悟與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使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增加作文的思想內涵;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提高文化素養,形成一定的審美、感悟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教師應當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通過背景介紹、課堂知識導入、多媒體樂曲播放、經典誦讀、互動交流等眾多環節,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能夠與文本中的人物和思想進行情感會晤,有助于學生激發情感波瀾,隨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斷的變化,從而產生思維共鳴。例如:《過零丁洋》講述的是,文天祥在不幸被俘后,仍然堅貞不屈,教師通過背景介紹播放配樂錄音或古典樂曲,引導學生根據播放樂曲進行情感朗讀或小組朗讀,學生感受悲哀的古箏樂曲,能夠深入古詩中,體會作者憂傷又慷慨的感情。教師通過講讀,分析與引導,使學生感悟詩歌描繪的具體情境,以及詩人的氣概與情懷,通過不斷的朗讀與感悟,能夠鍵入詩的境界。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思考與探究,學生仿佛看到“身披戰袍,文天祥抬頭挺胸的站立在敵軍船頭上,面對零丁洋里的波濤,文天祥思緒萬千……”此種情境能夠給學生強烈的藝術感染,有助于學生受到文天祥那種威武不能屈的節操,從而心中涌起浩然正氣。
語文這一學科在滲透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為語文教材本身就有很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篇章。身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有關傳統文化的篇章需要加大重視,對其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文章內涵需要深入的解讀,使學生在掌握理解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寬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面。例如,在八年級語文古詩詞《過零丁洋》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這首詩作者文天祥的生平以及其當時創作這首詩的背景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當時作者寫詩的心境,尤其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需要深入分析講解,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文天祥為了國家甘愿犧牲的民族氣節和為國盡忠的愛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這首詞引導學生回憶原先學過的表達愛國情懷或者作者凌云壯志的詩詞名句,例如,類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從而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蘊含,培養中學生樹立忠心愛國,為民服務的價值觀。
成就事業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學習也不例外,需要不斷積累知識,這是提升學習能力的前提。例如,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中討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構建的,馬克思為了撰寫《資本論》,閱讀了將近1500多種書籍,記錄了大量的筆記,他學會了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經驗。由此可見,無論是語文的學習還是傳統文化都脫離不了誦讀這一環節,而對于文言文特色更為濃厚的中國古典作品,更加需要積累。比如,可以在每天固定時間內,教師帶頭引領學生進行誦讀,營造活躍誦讀氛圍,全體學生完成一件事情,就很容易相互渲染。但是在此之前,教師必須和學生提前交流好誦讀的優勢,帶給他們的影響,消除學生抵觸心理,讓其付諸行動,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只懂得淺表性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因此,教師要注重知行統一。比如,可以為學生預留一些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作業的完成率,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引發其情感共鳴。例如在《三字經》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服務于行動,組織學生進行“孝”的活動。預留愛心作業,讓學生為父母寫一封信,課余時間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將其良好地記載在日記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做法也會得到家長的認可,這更加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美德。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其方法有很多。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使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對于廣大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擔負起歷史使命,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以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