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君
(江西省瑞昌市第四小學,江西 九江 332200)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始啟動,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我國教育機構不斷推陳出新,創建了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并且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教育,分別是宣傳階段、嘗試階段以及普及階段。隨著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作為新型的教育手段,能夠幫助學校和家長實現共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第一,家校合作中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雙方在溝通中可以全面的了解學生學習和休息情況,且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得到及時的發現和解決。家庭和學校對于小學生來說分別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而家校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最大化融合這兩個角色的差異性,幫助學生調整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平衡家庭和學校帶給學生的巨大壓力。
第二,我國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全權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家長放手不管,這種教育體系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而利用家校合作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共同發力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問題,在家庭里可以對學生進行情緒導向,在學??梢詫W生進行心理輔導,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調整心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鍛煉學生心理素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家長影響較深,家長的行為舉止對小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學校必須全面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為家校合作創造更多條件,將家長的參與度充分調動出來,實現家校共育。在這里學校應該主動為家長提供合作的平臺,促進家校的有效溝通。家長應及時將學生在家中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告知教師,教師也應該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告知家長。目前很多班級都有家長群,但是教師并不會在群里針對個別學生進行的狀態進行討論,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家長和教師之間可創建一個私密溝通平臺,在平臺中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點撥,讓家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且在這一平臺中可以通過私聊的形式和教師進行溝通,實現家校合作的意義。另外,隨著生活壓力變大,很多家長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還有些孩子由爺爺奶奶撫養,家長無暇照顧,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具有較大影響,沒有人關懷孩子的內心世界,老人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重視程度較高,經常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長此以往,很多小學生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將情緒埋在心里,導致小學生負面情緒過多,影響心理健康。家校合作的形式有效化解這一問題,為家長提供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及時發現學生的負面情緒,也可通過視頻傳播的形式讓家長掌握學生的行為舉止,一旦出現行為舉止不佳的行為及時給予心理輔導,化解學生來之于家庭的心理不健康因素[1]。
家校合作開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形式必須保障能夠將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家長會是常見的家校合作形式,但是以往的家長會都偏向于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溝通較少,甚至幾乎沒有。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應將成績家長會和心理健康家長會區分開來,在心理健康家長會中設計一些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的心理測試,讓家長和學生打開心扉,將自己的心理想法沒有芥蒂的告知對方,而后再通過和教師的及時溝通,制定解決方案。學校在組織活動時需要邀請心理咨詢師作為旁觀者,為教師和家長解決問題提出專業的見解。例如:“寫給爸爸媽媽的心里話”活動,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心聲,活動日為開放日,讓家長走進課堂,和學生坐在課堂上一起學習,感受學生的感受,實現心靈上的溝通,最后在教師的安排下背對著對方寫出自己的心里話。
家校合作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制作網站,網站中包含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心理咨詢師、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變化表等等,并且鼓勵家長在溝通平臺中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育兒問題,家長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其次,在網站中設立家長接待日,尤其是與存在心理障礙的小學生家長約定時間,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全面溝通。最后,可以嘗試“一句話新聞”利用互聯網及時播送學校新聞,學校及時將學校的重要活動用一句話的形式對全體家長進行播報,讓家長獲取學校動態的同時為家長送上心理咨詢小貼士,強化家長的重視度[2]。
綜上所述,家長、學校、學生三者為三個不同的主體,在這三個不同的主體中,學生是維系這三個主體之間關系的連接體。家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根深蒂固,學校為后天的影響主體,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讓家長重視學生心理問題,并且積極參與到教育中,讓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促進下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