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波
(濟南市濟陽區新市衛生院,山東 濟南 251400)
大量的臨床實踐顯示,通常患者不會出現出血主訴,但是采用胃鏡對患者進行檢查之后,其檢查結果卻顯示有血痂存在于潰瘍周邊或者表面,可以將其作為自行止血的有效證明,因此要對患者進行有效診斷與治療。本研究主要探討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臨床內科治療方法與效果,現總結如下。
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我院共收治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患者154例。入選標準:消化性潰瘍均經胃鏡明確診斷,就診時無潰瘍穿孔等急腹癥表現,無重度休克。排除標準:非消化性潰瘍,如胃癌,Zollinger-Ellison綜合癥,胃泌素瘤;伴有胃-十二指腸穿孔,重度休克,嚴重心肺肝腎功能減退及孕婦等。本組154例均符合入選標準,所有病例按照自然數字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77例,其中男45例,女22例;年齡31~53歲,平均41.5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0個月,急性病程2~3.2h,平均12.5h;便血51例,嘔血-便血19例;治療前Hb(72.6±7.2)g/L,紅細胞比容(Hct)(33±3.5)%;觀察組77例,其中男48例,女29例;年齡31~49歲,平均40.6歲;病程5個月~3年2個月,平均10.5月,急性病程3~31h,平均13.0h;治療前Hb(71.5±6.8)g/L,Hct(34±3.4)%;便血52例,嘔血-便血18例。兩組在病例數、性別、年齡、病程、急性病程及治療前Hb等方面比較,均具有可比性(P>0.05)。該項目實施前,將項目計劃內容報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在實施過程中,研究詳細內容向患者或法定代理人、委托人等講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如止血、抗感染、補液擴容、糾正水電解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對照組:泮托拉唑針50mg,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溶解后,一日2次,靜滴30分鐘,療程4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內鏡下注射1:100000的腎上腺素。先用生理鹽水-腎上腺素匯合液沖洗,查找出血點,在出血點周圍2mm處,多點注射1:100000的腎上腺素,觀察局部粘膜組織顏色呈白色,出血停止,總量6~10mL。并觀察治療后有無便血、嘔血、記錄止血時間、輸血量。檢測血常規變化。
止血判斷標準:胃管引流液無血性液,胃液澄清,無便血,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穩定;顯效:24h內出血停止,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穩定或無明顯下降;有效:72h內出血停止,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Hct)穩定或輕度下降;無效:96h后仍有出血,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繼續下降。再出血指標為止血顯著或有效后,再次出現嘔血、胃管抽出液血性或胃鏡檢查再次發現潰瘍活動性出血。生命體征不穩定、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第4天復查Hb、Hct。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效果:觀察組顯效70例,明顯高于對照組51例(P<0.01)。兩組止血時間、Hb、Hct治療后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0.91%,對照組為66.23%,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均無明顯并發癥,無中轉手術病例。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疾病,估計約有1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患過本病。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十二指腸潰瘍(DU)多見于青壯年,而胃潰瘍(GU)而多見于中老年;前者的發病高峰比后者早10年。臨床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于胃潰瘍,是胃潰瘍發病3倍。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更容易并發出血,因此,加強消化性潰瘍的預防與治療,更具有臨床意義。
消化性潰瘍常見與Hp感染,Hp憑借其產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導致細胞損傷;促進上皮細胞釋放炎癥介質;菌體蛋白細胞壁LewisX、LewisY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多種機制使炎癥反應遷延與加重;胃十二指腸返流,自身免疫,長期服用NSAIDs、糖皮質激素、氯吡格雷、化療藥物、雙膦酸藥物、西羅莫司等藥物的患者可以發生潰瘍。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作用與粘膜的防御能力間失去平衡,胃酸、胃蛋白酶對粘膜產生的自我消化,進而形成粘膜潰爛,侵及黏膜下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質子泵受體抑制劑,抑制胃酸作用很強,可使胃內達到無酸水平,最終使胃內pH值升高,當pH值大于6時,才能保證機體凝血機制的啟動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進行,同時,泮托拉唑具有抗幽門螺桿菌作用,盡管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胃潰瘍出血是由于潰瘍面血管破裂出血,潰瘍面呈炎性或瘢痕纖維化改變,起效較慢。本組聯合內鏡下注射腎上腺素,既可以觀察病情,準確定位,又可以充分發揮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達到快速止血效果。分析觀察組止血效果,止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復查Hb、Hct觀察組回升顯著,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消化性潰瘍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為出血,該并發癥也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內科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在患者入院時,便要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準確判斷其病情嚴重程度,然后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