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文
(貴州省羅甸縣邊陽中學,貴州 黔南 550102)
所謂“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它是通過后天教育所習得的,就物理學科而言,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標準,并對以前的物理教學過于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加以糾正。物理學科中“概念的理解”、“規律的掌握”、“實驗的成功”及“內容的拓展”等這些知識均蘊含著豐富的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因素,作為中學物理教師,應從物理課堂教學出發,挖掘現行物理教材中相關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結合點,并充分利用物理學科史及科學家研究歷程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以更好地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所服務。
對于中學生而言,物理學科中的公式、原理、定理這些大部分內容均是枯燥無味的,學習起來尤為難以理解,從而使大多數學生在物理這門課上望而生怯。但物理核心素養中包含了物理理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及科學態度與責任這四個大版塊,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深挖物理公式、原理背后的知識線索以及科學家在得出定理時的那些故事,這樣不僅為學生講授這些公式、定理、原理所適用的范圍和應用,還通過背后故事的講解,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到這些知識點的聯系,才能在尋找樂趣中體會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關系。教師深挖物理知識背后的故事之后,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方法的滲透,不能采用注入式和教條式的教學方法,應讓學生懂得學什么,怎么用科學方法解決繁雜的實際問題,逐漸培養其物理思想方法。
例如,教電磁感應、第一定律等內容時,應將科學家們艱苦成才的歷程告知學生們,讓學生了解此知識點的背景之后,才會對此節內容有努力學習的熱情,并對科學家們有所仰慕,以提高物理課堂效果。
物理學科中含有較多難點,若物理老師在教學中只對其概念和應用進行單純解釋的話,學生學習該知識點也只是皮毛,并未真正地將其掌握,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處理這些物理難點時,應教會學生“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的學習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事物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重視實驗教學,使學生所學物理知識不再是紙上談兵那樣淺顯,而是得到實踐的效果。但是實踐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教師動手操作,而是要滿足以下幾點: 一是具備基礎的實驗操作;二是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三是基本的實驗觀察能力;四是簡單的實驗設計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就是“浮力”的教學,為解決這一難點,物理教師先可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將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播放出來,讓學生自行觀看,之后他們便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有了這些問題之后便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動力,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然后,并利用實驗教學,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一個知識點,分別準備三個燒杯,一個裝入鹽水,一個清水,一個裝入濃度更大的鹽水,依次放入木塊、石子、雞蛋,仔細觀察后,發現同一物體放進不同液體中浮沉情況有所不同,便展開了學生的思考。正是將學生一步一步引入知識點的教學中,關注學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并通過實驗實現由難到易的轉變。
核心素養中提出了實驗探究,僅靠一己之力,得到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使短暫的一節課,將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得以充分展現,改變傳統教師在講臺上“無味”講授的模式,形成師生間共同探討,生生間互相合作的高效課堂,將個體學習的這種模式轉變為團體學習。此時,物理老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來制定適當的學習計劃,針對成績較好的同學可以加重他們的學習任務,對于成績稍稍不穩定的學生老師可以從基礎教材知識開始來制定學習計劃,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擔任組長,這樣能夠有效的去幫助學生學習,在小組學習中,老師還可以設置獎懲制度,變現好的小組給與獎勵,表現遜色的小組也不能當面批評,而是積極鼓勵他們,調整學習方法,勇于面對學習挫折,合理安排小組成員,同時并協助學生進行物理問題的探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素養。
例如,物理教師在教《摩擦力》這一課時,先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以便展開小組協助,并制定詳細的學習任務,分配給小組,讓他們在討論中做出相關研究:比較小車在斜坡上和平面上的摩擦力大小,讓學生進行熱烈的探討,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的結果進行梳理后做出確切的定論,教師融入小組研究,通過學生自身操作、師生間的課堂互動,使整個物理課堂活躍起來,也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
綜合以上內容可得,基于核心素養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應充滿激情、探索和創新,教師應學會充分利用物理學科自身的優勢,不斷地創新思維方式、改變教學方法,將物理典范作為啟發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的著手點,同時推動學生類比思維建構物理觀念的形成,使我們更好迎接物理課堂教學轉型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