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兵
(貴州省余慶縣回龍小學,貴州 遵義 564409)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做錯很多題,而且,同樣的題型經常反復出錯,對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正視錯誤,并要求學生在做題時,認真看題,以端正學生計算態度,促使學生養成認真做題的習慣。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反思計算錯誤的原因,學生則結合錯題進行認真分析,明確自己計算方式不對、馬虎大意等等,進而積極改正,從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有助于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發展。
在實際的數學學習中,很多學生經常做錯題,這是導致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的根本原因,對于這一情況,教師應要求學生將平時做錯的題整理到筆記本中,并要求學生考試之前看一遍,這樣學生也會按照要求整理錯誤,并認真研究做錯的題,進一步查找自己做錯題的原因,并在考試時提醒自己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進而在做題過程中運用正確的計算方式求解出正確答案。
例如: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先講解混合運算的法則,之后,引導學生先整理錯題后做題,使學生主動整理做錯的數學題,并在整理的過程中明確出現錯誤的原因,在清楚原因后做題,能夠促使學生時刻提醒自己,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并按照思路寫出計算步驟和得數,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真整理錯題,同時也能夠形成正確做題的觀念,逐漸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性。
學生做題之所以反復出錯,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不清楚自己做錯題的原因,從而經常性做錯題,導致學生數學分數比較低,必然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感覺計算非常難,從而對計算失去自信心,并且,部分學生開始消極學習,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質量。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改變學習現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利用錯誤資源,并且在運用錯誤資源時,應引導學生反思數學題計算出錯的原因,并要求學生舉手說出自己總結的錯誤原因,使學生明確要求后積極反思,并在深入思考過后主動舉手表述,教師則引導學生依次說出做錯題的主要原因,如,對知識點理解不透徹,做題時思路混亂不清晰,導致計算的結果不對,對此,學生應明確表示不會再出現類似的錯誤,進一步認真學習數學知識,可見,學生正視錯誤,同時對錯誤進行反思和總結,日后做題和考試時也將不再出錯,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1]。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除了講解知識點以外,還應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對學生做錯的題進行詳細講解,之后,指出學生做題出錯主要原因在于審題不認真,急于計算結果,導致計算準確率不高,部分學生讀題時不仔細,這樣就提高了出錯的幾率,如果經常性做錯題,將難以提高數學成績,導致數學成績低下,學生明白這一點以后,自覺端正學習態度,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認真聽課,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正視錯誤以及改正錯誤,從而改掉不好的做題習慣,并在做題時做到認真讀題、仔細審題,一步步寫出計算步驟,并在計算出得數以后仔細檢查每一步驟,從而使學生做題、計算過程中態度嚴謹、端正、認真,自然能夠避免計算錯誤問題的發生,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分數和計算能力。由此得知,教學過程中運用錯誤資源的必要性[2]。
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錯誤資源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重新做錯題,學生重新做題時,能夠形成正確的計算思路,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
例如:學習“多邊形面積”時,教師應要求學生重新做多邊形面積求解習題,學生做之前求解錯誤的習題,能夠清楚計算出錯的根本原因,并在計算過程中積極改正,牢記正確的計算步驟和多邊形面積公式,不僅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做題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運用的公式不正確將無法求解正確的面積結果,做題時應仔細觀察多邊形各邊的長度,之后,運用所學的多邊形面積公式求解,進而獲得正確的答案。可見,學生重新做錯題,既能夠梳理解題思路,同時能夠使學生明確如何避免出錯,進一步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3]。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運用錯誤資源,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要求學生反思錯誤的原因,并整理所有做錯的數學題,整理之后重新做題,使學生積極按照要求先反思后做題,整個過程中學生自覺端正解題態度,做到認真計算和思考,避免經常出現錯誤,逐漸提高學生解題能力、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降低其做題的錯誤率,有利于推動學生取得優異的數學成績,可見,教學中利用錯誤資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