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金
(江西省玉山縣冰溪中學,江西 玉山 334700)
化學作為一項知識結構嚴謹、完善的學科,各個知識模塊都是相互遞進、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學生在某幾節課未能認真聽講,那么就很難與日后的知識相聯系,從而降低了學習能力。以上問題的出現,都會直接制約初中學生化學學習效率的提升,也會給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帶來諸多阻礙,并造成不利影響[1-2]。
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許多化學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未能做好自我定位,同時也無法結合最終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案中的內容與形式沒有協調、統籌,教學環節更加強調自我為中心,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悖于新課改的要求,大多數化學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師來開展,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也始終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管理并審視學生,這樣必然會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無法提高主觀能動性。一名合格的初中化學教師,必須做好自我定位,同時也要嚴謹參照新課改的硬性要求,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人,而教師則發揮著引導性的作用,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教師過度的自我關注,必然會導致化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也無法意識到化學知識學習的趣味性,更加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由此可見,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自我定位存在偏頗,影響了初中化學教學效果,也降低了教學質量。
初中學生的化學基礎能力相對薄弱,若選擇的化學教材內容難度過高,必然會使之理解過程極具難度,增加了學習過程中的阻礙與矛盾,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極其不利,甚至會使初中學生失去學習動力,逐步產生抵觸心理。長此以往,這樣的不良情緒也會給心理以及精神造成負擔,他們更多將化學知識學習作為任務,難以發現化學知識的趣味性。究其根本,無疑是因化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過多,實踐內容不足,未能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進而也很難打造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由于學生的認知層次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無法有效提升。不僅如此,化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于邏輯以及抽象能力的要求較高,如若學生化學基礎知識能力薄弱,那么將很難提高化學學習效率,也無法達到最終的目標。而初中生群體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的化學基礎相對良好,但也有學生化學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面臨著層層阻礙,甚至會一頭霧水。針對以上情況,初中化學教師應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全面觀察,總結學生整體的化學知識水平,并根據其認知能力,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運用分層次教學,將班級里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層次,分別為基礎能力優異、基礎能力中等以及基礎較差等多個等級。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講,應當夯實其化學基礎,并引導學生自行開展課后補習;對于學習能力處于中等的學生來說,則要引導學生自行做好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保證學習過程的層層遞進、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
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要求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但這樣的教學方法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導致化學課堂過于枯燥乏味。針對以上情況,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是盡可能扭轉教學局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發自內心地相信學生,并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與學生主動交流,以此為落腳點,對傳統的教學加以創新,使得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進而大大提高化學教學效率。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及時消化化學知識,使學生意識到化學知識學習的趣味性,打破以往對教師固化的認識,愿意與教師主動溝通、發表見解并提出相關的疑難問題,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輕松、高效。
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實踐教學的把握,對教學內容予以優化,從教材選擇層面入手,選擇符合學生個性特點以及認知層次的教材,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成長需求,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此外,還應當適當增加化學實驗教學的教學時長,每周安排2到3節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與理論知識的銜接,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此外,化學教師還應當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大膽刪減,并通過突出實踐教學的方式,使得教材內容更加清晰、突出重點,也可幫助學生理順教材結構。不僅如此,教師還應適當引入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使得課堂講解更加生動形象。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構建高效課堂,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建議首先明確制約高效課堂構建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礎上逐一解決問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真正實現化學高效課堂構建的目標。最后,希望筆者的分析與探討能為相關的化學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